•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监管民警心理健康对在押人员改造质量的影响浅析

    时间:2012年01月2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据报载,目前正常人群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在**%左右,处于高风险、高压力的警察的比例远远高于这一比例。如某监管对民警心理问卷调查显示,有**.**%的民警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存在中度心理障碍,*.**%存在心理疾病。可见,监管民警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束缚监管民警队伍建设的瓶颈,还直接关系到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和改造质量的提高。本文试着从监管民警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影响、解决路径以及与对罪犯的影响等方面作浅要的探索和分析。

        一、监管民警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

        一是受在押人员消极影响大。由于管理教育对象为失去自由的在押人员,他们的情绪一般会带有沮丧的色彩,加之一部分人由于认罪态度及改造动力问题,常会出现一些消极悲观的意念,久而久之有可能会对民警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的影响;

        二是监管安全带来的心理压力大。“严防死守”是绝大多数监管民警的基本要求。监管民警不仅担负着繁重的带值班任务,而且要承受着担心在押人员脱逃及其它方面发生的压力。现阶段在押人员构成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智力型在押人员不断增加,给监管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民警的精神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疏导;

        三是管教工作的强度大。在押人员构成由文盲、法盲向知识型、高学历发展,犯罪类型由刑事犯罪向经济犯罪变化,犯罪手段由简单向智能化、集团化转变,顽危犯、流窜犯、暴力团伙犯的不断增加,使得监管安全防范工作中现实的与潜在的危险因素增加,而且在押人员的抗改造、反改造经验、方式有了新的变化,在押人员教育管理日趋复杂,难度加大,风险增高;

        四是工作角色冲突大。基层民警必须经常变换适应执法者、教育者、管理者、生产指导者、心理矫治者等角色。不仅要掌握监管改造方面的业务知识,而且必须掌握监区从事某项生产方面专业知识,适应这种角色变化,造成角色冲突。特别是一些老民警,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跟不上新形势要求,在教育管理在押人员中难以胜任,还停留在“经验型老管教”那一套。

        二、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是来自环境的压力。重复单调的劳动,管理在押人员要求按部就班、强调程序,所以相对来说比较苦燥、刻板,这种软环境就容易使民警形成一定的心理疲劳及心理惰性;

        二是来自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监管民警遇上节假日,要经常加班,不仅不能休息,反而更加紧张,无法正常关注自己的家庭,内疚之心不言而喻;少部分民警由于工作时间长,与妻子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时间少,家庭关系的不稳定,也给监管民警带来了苦恼。

        三是来自工作的压力。监管环境相对封闭,民警是比较孤立,封闭的群体,与外界的联系少,与人交流的时间有限,由于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基层民警知识结构老化、思想观念不能更新、执法能力难以提高,使得一些民警产生了孤僻、封闭的心理。

        四是来自制度的压力。监管民警在工作期间应遵守的法律制度、规定是多方面的。这些制度、规定起到了规范行为,纯洁队伍,提高执法水平的作用,是一条“高压线”,也是一道“防火墙”。但部分民警不能正确地认识、理解这些规定和要求,就会感到这是一种压力,忧心忡忡。

        五是来自各项检查活动的压力。监所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焦点”和热点,为了维护监所的安全稳定,排除隐患,上级经常会安排一些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民警害怕被查处问题,因而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自信不足。

        三、监管民警心理问题对在押人员改造质量的影响

        由于监管民警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问题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险性。民警的心理健康是在押人员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民警的一言一行都是影响在押人员的教育改造资源,几乎每个在押人员在改造过程中,都会因民警的影响而在心理上烙下较深刻的痕迹。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源头性心理伤害就无法杜绝。由此,民警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警不经心时心态的一点点偏差,对在押人员的伤害可能危及一生。民警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在押人员。民警的职业症状使之在教育改造中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焦虑和烦躁,遇到事情不够冷静,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在押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民警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很快会向现实妥协,在焦躁、烦闷之时,对待不顺眼的在押人员,训斥、责骂毕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民警不经心时心态的一点点偏差,对在押人员的伤害可能危及一生。

        二是民警的职业倦怠阻碍了在押人员的改造。民警在监管工作中面对的都是在押人员,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保持对监管工作的敬业和专心,对民警实在是一个挑战。心理偏差的民警很可能凭自身的经验、感觉去处理复杂多变的教育改造现象。患“心病”的民警很可能会厌恶本职工作,以消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最终将影响在押人员的改造质量。

        三是心理失衡容易使民警和谐关系受到创伤。有些民警遇到挫折、面临矛盾、身受重压之际,心理失衡的重要表现就是情不自禁发脾气,甚至显现出攻击性行为。像说话交流时的“一本正经”,做事急于求成时的“一相情愿”,面对复杂情形思考时的“一种模式”,在押人员个别教育的“一锤定音”……皆容易在有的民警言行举止中显现出来。这些都会导致在押人员改造质量的提高。

        四、监管民警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第一、摆脱自卑,积极暗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就是发现自己的资本,积极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试着培养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的气概;同时时常给自己积极暗示,塑造坚强的性格,保持向上的心态。民警在工作中当然要扬长补短,但是要尽量避免做自己不擅长的工作。

        第二、情感转移,自我调节。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过大会使人精神崩溃,焦虑过小会使人无动于衷,而焦虑适中则会使人不断努力。能否有效的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是体现工作艺术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维持工作者心身健康的重要环节。受挫后的心理失衡、焦虑,不仅影响民警的工作、生活,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具体解决方法:一是倾诉法,又叫宣泄法,即将自己的心里痛苦向他人倾诉,是医学心理学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我们可以写日记或文章的方式倾诉,作为基层组织,也要积极施以“外力”,创造必要的条件,给民警倾诉的机会和对象。二是优势比较法,就是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先是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渐转化为平心静气,再分析寻找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强化优势感,扩张挫折承受力,挖掘自身潜力。同时,相关领导要注重口头表扬的运用,表扬对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三是目标法,就是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个分析思考过程就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满足感和归属感。

        第三、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可能是暂时的,它是抑郁者消极认知的结果。自我安慰、自我调节,多向好的、积极的方面想,保持开朗的心情;转移注意力,要把生活安排的充实丰富,特别是工作之余,要尽可能的进行户外运动,欣赏美景,增加自身的生活乐趣,使精神有所寄托。在锻炼的过程中体内会产生自然的抗抑郁激素;锻炼意志,笑口常开,“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信念能使人充满斗志,积极的信念会使人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笑会使脸部肌肉活动增加,促使其所连接的神经向大脑传送快乐的信号,进而改善心情,笑能增大人体对氧的摄入量,而改善心境。

        第四,监管民警在自我调节、自我劝慰的同时,更需要我们监管机关和领导切实做些有利于民警心理健康、有利于民警发展的工作。作为监管机关和领导,在民警队伍管理和建设中,要避免用简单的物质刺激和行政干预来沟通和调解人际关系、疏导民警心理,要切实把握好“真、实、情”,抓班子。带队伍,促班子,必须突出一个“真”字,即:真真正正做工作、真心真意关心人、真诚真挚带队伍;抓纪律,严制度,必须突出一个“实”字,即要抓全员落实、避免全员抓空,要实事求是,避免“假、大、空”,要给予实惠,避免有成绩无机会;生活中,学习上,必须突出一个“情”字,即,要情真意切,形成凝聚力,要点燃激情,形成战斗力,要控制情绪,形成感染力。各级机关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警安心工作、有利于民警热爱监管事业的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确保民警队伍建设有序、有力推进。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民警队伍,是我们的监管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公安机关要勇做社会管理创新的践行者
  • 下一篇:浅谈公安执法中如何贯彻宽严相济政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