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治安形势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于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仍然存在着严峻的一面,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和社会治安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如何认识和应对当前农村社会治安形势的严竣性、复杂性、艰巨性,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安机关的视角,结合山区梅州市五华县农村当前社会治安存在的一些问题、原因及对策作一浅析,期望能抛砖引玉。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
群体性事件(苗头)隐患增多。随着农村利益格局的逐步完善和调整,社会各种矛盾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的处理上。如:征地拆迁、道路建设、环境污染、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等,已从对话协商向越级上访甚至群体对抗转化。这些事件起因复杂,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反复性大,对抗性强,解决难度相当大,稍有不慎都将激化矛盾,往往引发群体上访、堵塞交通、暴力阻碍、聚众斗殴甚至围攻政府等违法行为。
恶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社会矛盾又相互交织,农村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影响不和谐的因素增多。从命案发生的情况归纳分析看,由邻居土地纠纷争执引起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因家庭矛盾激化、情感问题引发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恶性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绝大部分命案发生在农村。
侵财型案件居高不下。主要为盗窃和诈骗案件,对象是现金、家电、金银手饰、摩托车等便于携带和价值较高的物品,尤其是盗窃摩托车案件较多。同时,以婚骗财、利用封建迷信手段骗取钱财等诈骗案件较前几年也有所上升。
民间纠纷仍然较突出。当前农村邻里、乡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因田边地角、山水林木、瓜果青苗、鸡鸭猪犬等小事纷争和家庭积怨、婚恋纠葛、经济纠纷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纠纷越来越多,而且量大面广。
非法组织、邪恶势力仍然在一些农村暗中活动。“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地下宗教势力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面广线长,农民信息较闭塞,经济文化和思想相对落后的弱点,披着“宗教自由”的外衣,制造流言,蛊惑人心,经常散发异端邪说和封建迷信;冒用宗教名义的一些邪教组织,怀着不良用心散布谣言,暗中搞邪教活动。
宗族势力在一些地方成为影响治安稳定的隐患。当前,不少农村百姓大兴族谱之风,同村姓氏之间、宗族与宗族之间,培植宗族势力之风突出。他们不断传播封建愚昧的庸俗文化,充当村民利益组织代表,极个别甚至对抗和架空基层政权,插手民间纠纷和诉讼,使本来很简单、易于解决的问题复杂化,甚至挑起事端,酿成群体性事件(苗头)。
“村官”竞争选举逐渐激烈,因争权夺利引发的治安问题突出。当前,农村涉及土地的征用、房屋的拆迁、福利的发放等基本上村干部说了算,所以,村委主任、村委成员等职位对村民来说,就成了群众眼中的“肥肉”,都想来分一口;有的因姓氏之间、宗族与宗族之间为“争一口气”竞选上村委主任,不择手段,拉帮结派,拉票许诺,甚至于赤裸裸的用金钱买票。
伤害案件呈上升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村流动人口增大,民间积怨、摩擦增多,因债权债务问题、邻里矛盾、家庭婚姻、宅基地纠纷、山田水路等常引发打架斗殴、恶性伤害案件。而且当前农村发生伤害案件,暴力程度加剧,与过去“拳头加木棍”伤害方式相比,犯罪手段更为凶狠残忍,动辄使用菜刀、铁锹、锄头、斧头、尖刀、土枪等杀伤性工具,伤人不计后果。
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违法犯罪不容忽视。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引发了就业危机,一些农民工又从经济发达地区返回到了乡村。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和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人或一时没有经济来源,受利益驱动,铤而走险,滋生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给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带来极大的压力。
赌博之风屡禁不止。在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贫乏的农村文化生活,充裕的农闲时间,为赌博提供了便利条件,导致聚众赌博之风不断升温,个别地方参赌范围越来越广,赌资越来越大;个别赌徒赌博上瘾,难以自拔,赌债高筑,诱发了盗窃、抢劫等犯罪。
农村留守人群逐步成为问题人群的现象日益凸显。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留下了大批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成为“留守人群”。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生活负担沉重、家庭功能失衡、情感缺失、自我保护防范应对能力弱、大多数青壮年都已外出打工等原因,“留守人群”往往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对象,强奸、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在农村时有发生,这样的弱势群体,在违法犯罪案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直接危及了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基层公安民警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农村治安防范工作面广、量大、线长、分散,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辖区派出所平时要开展人口管理、阵地控制、查办各类案件、调解纠纷等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占用了民警大量时间与精力。在日常工作中,现有警力只能应付正常接处警和中心工作,真正能够用以巡逻防控的警力只能是杯水车薪。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措施未能完全落实到位,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对抓社会治安工作存在误区。目前,基层乡镇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抓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上,对如何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匮乏,甚至还存在社会治安就是公安机关一家抓的思想认识误区,对治安工作停留在表面上,贯彻落实在会议文件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措施未能充分落实到位。
农村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一些群众心理失衡,滋生了消极价值取向。农村经济总体水平仍较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富差距悬殊。在发达地区和身边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刺激下,部分农民摆脱贫困后,已不满足既有的温饱水平,产生追求高消费、享受高水平物质生活的欲望。当膨胀的欲望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满足时,一些人不惜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甚至铤而走险。
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治安防控机制不健全,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力。一些农村政权组织对群众干预和控制能力大为减弱,村干部失去了以往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村级财务收入没有保障,导致有的村功能组织处于不健全或半瘫痪状态,群众干预和控制能力弱化,凝聚力和公信力减弱,民调组织工作力度不够,许多民事纠纷调解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及时。同时,少数农村干部作风剽浮,群众基础差,工作方法简单,对一些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一些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不强,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较差。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村个体地位得到极大突显,集体主义思想在一些村民头脑中逐渐丧失,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较严重,群众参与治安活动的积极性差,自我防范意识又不强,物防、技防更是薄弱。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男女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多为妇女、老人和儿童,这个群体自我防范意识淡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较差,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滞后,一些群众法律知识淡薄。由于农村普法工作落后,以前的普法工作又不深入、不到位,大多数群众的法律水平还谈不上“有法必依”,导致一些群众遇事冲动、意气行事,受到不法侵害时不能用法律手段解决,往往采取报复、伤害、闹事等过激行为,而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群众受到不法侵害后,不及时报案,甚至私了,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少数文化素质偏低、又不知法、辨别是非能力差的群众,轻易受人挑唆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解决当前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对策
要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切实把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前做好调研和矛盾纠纷排查及调处工作,制定完善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群众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基层派出所应该主动作为,对可能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要早发现,早报告,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化解矛盾,减少不安定因素。
要大力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不断创新农村长效警务运行机制。派出所除了做好户籍窗口服务、接处警工作以及上级公安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布置的中心工作之外,要不断地理清工作思路,探索和创新农村警务运行机制,要结合辖区治安动态和农村生产、生活规律特点,合理配置警力资源,适时调整工作时段,切实推动公安工作重心下移,保障下倾、警力下沉,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最完善的警务运行模式,来维护好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
要多管齐下做好农村治安稳定工作,严厉打击涉农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是要严厉打击涉农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打击和防范农村“两抢一盗”犯罪发生;二是要对横行乡里、称霸一方的流氓地痞恶势力,特别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车匪路霸等,坚持“露头就打,除恶务尽”的原则;三是要严厉打击销售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四是要加强对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渗透破坏的侦控工作;五是要加大对聚众赌博的打击力度,不断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六是要加强农村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指导监督烟花爆竹生产、销售,坚决取缔非法生产作坊;七是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八是要积极落实公安部“八条措施”,切实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宁的学习环境。
要加强农村治保组织建设和培训工作。基层派出所要主动请当地党委政府出面,由党政综治办具体牵头组织,对一些治保工作不能正常工作的治保组织,采取通过整顿、充实、调整和群众选举相结合的办法,重新组建好治保组织,重新焕发治保会的活力;要积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综合治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治保会组织工作的联系、指导和业务培训。
要做大做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在防范工作上多下功夫。派出所要在团结、教育和依靠群众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到维护治安的工作中来;要主动牵头,争取镇、村的支持,组建以治保会、治安巡逻队和治安信息员为主体的村民自治防控体系;在每个镇组建一支专职治安巡逻分队,负责辖区重点部位、重点路段的治安巡逻;在每个村建立农村治安队,负责维护本村治安秩序。
要深入农村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一是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治安防控;二是要在主要干道、路口设立明显标志牌,给辖区群众发放警民联系卡,方便群众报警、求助,将《防范须知》、《治安情况播报》散发到群众手中;三是要主动引导农民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邻里、土地、干群和经济纠纷;四是要抓好农村中一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人员的帮助教育工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