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环境优化与防治对策

    时间:2012年02月0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我国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威胁社会安定、困扰家庭和学校的突出问题,也是全社会长期关注的一个治安热点问题。目前青少年犯罪现象在我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呈现出低龄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倾向。为此,深人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治青少年犯罪的途径,以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拟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个人主观因素等方面谈谈当前青少年犯罪与客观外界环境的关系,以探求防治的对策,疾呼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

        一、青少年犯罪与客观外界环境的关系

        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文件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因素;既有来自国外的影响,又有来自国内的影响。但是,客观存在的大量消极、有害的环境因素,与青少年正处人生成长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主要是内在消极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必须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产生。

        (一)社会环境因素。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良社会环境影响,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首先是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由于当前对文化市场还未形成有效管理,各种暴力、色情书刊、录像、电视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对缺乏判断力而模仿性又很强的青少年毒害特别深。具体表现在大众传媒有关犯罪暴力行为的渲染和过度报道,使得一些青少年盲目崇拜媒体里的“英雄人物”,直到刻意模仿,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8O%的青少年犯热衷于影视剧中的暴力镜头,推崇黑社会的“老大”和“江湖侠客”;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种黄色录像、光盘等色情文化,使得一些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的青少年的心理失去平衡,它如同鸦片烟和艾滋病毒,正吞噬着青少年纯洁的灵魂;使青少年灵魂被扭曲,甚至违法犯罪。社会丑恶和贪污及腐败,使部分青少年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识产生偏差,部分青少年把对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怨恨扩散到对整个党、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烈不满,从而产生信仰危机,并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不惜以身试法。其次,桌球室、电子游戏机室、音乐茶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遍及各地,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网吧,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加入到这一消费行列。在电子游戏机室,不少青少年受到赌博的刺激沉迷上瘾而无心上学,有些学生逃学在里面一泡就是一天,甚至一次输掉三五百元,没钱玩就偷、抢、骗。另外,既先进又科学的互联网也成了无所不包,无法控制的“隐形炸弹”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人歧途直至走上犯罪道路。最后是不良的人际环境,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很大影响。社会上一些流氓、恶棍利用青少年的幼稚,通过引诱、腐蚀、拉拢、教唆,甚至胁迫等手段,伺机扩大邪恶势力。其中一些思想素质较差的青少年,对这些有不良行为的人产生认同感,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英雄”。以至于社会上不法分子向他们恩惠或拉拢时,马上就上圈套,成为犯罪团伙成员。

        (二)学校教育因素。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因素。在教学模式上,没有将学习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起来,只注重抓学生的文化学习,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中小学至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升学率高低论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喜欢,对双差生有厌恶感,使这些学生产生“破罐破摔”心理,以至逃学,到社会上逛荡,结交不良朋友走上犯罪道路,在教育方法上,有些教师尚有把教书育人与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联系起来,或是缺乏敬业精神,敷衍应付教学,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导致这些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或者是对后进生、调皮生随意体罚,过多斥责,甚至用讽刺、挖苦手段,示意学生自动退学。这些都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过早地流向社会。同时,在当今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很多人向“钱”看,使“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受这种思想冲击,一部分青少年也是整天想来钱的道道而无心念书,同时厌学、弃学、退学现象严重。再次近年来的大学、中专招生体制改革招收了一些自费生、委培生、扩招生,个别学生文化和思想基础都较差,到高等学校只是为了混文凭,这也势必影响到高校和中专学校的秩序。

        (三)家庭影响因素。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不善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些家长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他们有的沉溺于舞厅,深夜才归;有的打麻将,玩扑克,彻夜不休,对孩子的学习和思想不仅不管,而且吵得孩子根本无法学习和休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导致犯罪。有些家长本身有劣迹,其子女从小就受到“黑染缸”的玷污。家庭残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容的,因为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使孩子生活在缺乏父爱、母爱或没有安全感、亲情感的家庭环境里,也容易使孩子在精神上受到严重影响,少数青少年就会到社会上找朋友,因此,极易跟随坏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法也会适得其反。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和放任,无原则地迁就和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求,对其缺乏袒护、宽容、也使这些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胆大妄为的劣性。一旦父母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便会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还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缺乏耐心说教,稍有不对就大声训斥,甚至棍棒相加,结果更增强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最后成为社会害群之马。 

        以上所述客观外在环境的消极影响,对青少年犯罪起了重要的诱发和刺激作用,而这些客观环境因素一旦与青少年主观消极心理相互作用就会导致犯罪发生。目前,许多青少年缺乏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信念,健康的感情和坚强的意志,这是他们实施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首先表现为认识低下,是非不分。部分青少年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认识模糊,是非颠倒、荣辱不分。认为打家劫舍,立王称霸是一种能耐,不惜为某种利益大打出手,疯狂地行凶破坏,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其次表现为认识扭曲,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有些青少年从小就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们认为不吃不喝,一生白活;不劫不抢,爹娘白养。讲究吃喝玩乐,不能满足欲望时就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有些青少年追求封建主义的行帮意识,认为在一起玩乐,帮助打仗,讲“哥们义气”就是友谊,把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作为精神支柱,毫无顾忌地进行犯罪活动。还有些青少年追求目无法违纪的无政府主义,法纪观念极差,主张“闹而优由仕”,他们认为,法律和纪律只能束缚“弱者”,只有无视法纪,敢作敢为的才是“强者”。

        二、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我们必须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综合治理,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下面就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具体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净化社会环境。首先,从“扫黄打非”人手,收缴涉“黄”音像制品和非法出版的刊物、碟片等,同时鼓励出版优秀的能陶冶青少年情操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净化文化市场;其次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对歌舞厅、放映厅、游戏室、台球室要不断进行整顿,特别要对那些放映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录相的放映厅及带有赌博性质的游戏厅要坚决取缔;再次要组织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根据青少年喜新鲜,受模仿,好奇心强和爱冒险等特点,组织开展科技、文艺、音乐、舞蹈、美术、球类、体操等各种有益的活动并组织智力、劳动等各种竞赛,寓教于乐,使青少年旺盛的精力能充分发挥出来;最后公安机关要严厉查禁赌博、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那些滋扰学校、破坏学校正常秩序,以及引诱、教唆、胁迫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给予严厉打击。

        (二)优化育人环境,大力开展法制和素质教育。一是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要进一步重视中小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并将其具体落实到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工作上。学校要主动与当地司法。公安部门联系,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强化校风建设,要切实加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三是加强素质教育,不搞快慢班、重点班,真正实行教书育人。要重视学生流失和辍学现象,分析原因,并采取一定措施劝其返校。特别是对“双差生”,要采取诱导。教育和鼓励的方法,以助人为乐的道德教育和严格的法纪观念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把“双差生”引上良性发展轨道。学校要把做好后进学生转化工作及消除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作为文明学校、先进集体评比的重要指标;四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进一步搞好“警校共建”工作,建立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情况专项报告制度,请具有较高法律素质和相当实践经验的民警担任校外辅导员工作,使公安机关及时掌握学生违法犯罪动态。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俗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世界观和人格心理的形成,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家庭的正确教育,可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成为有自尊心、上进心和较强生活能力的人。首先,家庭应该以身作则。在父母中不断深人号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在农村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活动,在城市开展巾帼建功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提高父母自身素质,通过言传声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其次,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过分娇宠孩子和过分责罚都是不可取的。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否正当,一律予以满足。这样的爱,只能养成孩子“骄横”、“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的个性。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不闻不问,甚至包庇、赞扬,这样也只能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气。有些家长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对犯错的孩子,动辄体罚、责骂,这样只会使孩子胆小、自卑,缺乏信心,甚至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离家出走,到社会上找一些不法青少年作为玩伴,以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从亲情教育人手,培养善良、重情的美德,要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奖惩,但切不可以自己的好恶和言行为标准。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及时肯定,对于其错误,应当严肃认真地提出批评。培养孩子的判断是非能力和抵挡外界诱惑的能力。此外,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关部门要重视帮助有缺陷家庭和不健康家庭,改善其家庭教育环境。

        (四)善于发现其前期征兆,搞好社区帮教。青少年违法犯罪都有一个过程,前期一般会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表现。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一是观察青少年的心理变化。看是否出现精神恍惚,情绪失调,举止反常的心理变化;二是观察青少年的兴趣变化,看是否学习兴趣下降,热衷于武打、言情和低级庸俗甚至黄色书籍及录像;三是观察青少年生活规律的变化,看是否一反常态,特别喜欢打扮或发生逃学、夜不归宿;四是观察青少年道德品质变化,看是否变诚实为撒谎,变谦虚为傲慢,变斯文为野蛮,变文明为鲁莽。一旦发现青少年有这些不良言行和习惯,就应该抓紧教育。另外,对违法犯罪青少年,要坚持搞好社区帮教,耐心地教育挽救和感化,着重从心理上进行矫治。一方面要以严格的纪律和制度强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要热情耐心地给予教育和感化。在帮教工作上,公安机关要积极与单位、学校、家庭和社区群防群治组织相配合,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时机,对症下药,矫治青少年的犯罪的心理。同时,帮教工作还要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切实帮助违法青少年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提供实习功课的机会,改善生活紧张的状况,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等等,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析农村警务室建设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浅析县级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