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县级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治安的复杂多变,公安信息化建设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实践证明,信息化是公安工作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县级公安机关,如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带动公安整体工作进步与发展呢,笔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县级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观念上存在偏差。部分领导、民警对信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部分领导存在畏生怕难情绪,习惯用老方法处理问题,对新知识、新技术不想学、不会用。
二是专业人才匮乏。受限于公安工作艰辛和工资待遇偏低,基层公安机关很难招收到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即使有,但忙于日常管理、维护,很少有时间进行深层研究、开发,碰到技术性难题不得不求助于上级或他人。
三是信息采集质量不高。一方面,社会动态化、人财物流动性的日益增强,使得入户走访、办理暂住证等传统信息收集手段无法跟上庞大信息流步伐,信息采集存在单一、滞后、断点、失真等问题;另一方面,少数民警信息意识欠缺,许多工作中采集到的信息漏登或不登,导致信息流失。此外,工作中没有形成正常传承的信息流,存在大量的书面信息、口袋信息、脑袋信息,随着民警岗位变动而丢失。
四是应用效果不佳。系统装备建设上,少数系统实战应用性差,不被基层民警认可,难以广泛推广;少数系统、装备后期更新、维护不到位,功能落后、设备常坏,难以发挥应有功能。信息应用上,没有形成与信息警务相匹配的勤务机制,采集、录入的信息缺乏统一汇总、研判,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应用不畅;少数系统之间人为设置障碍,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部分民警应用信息被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时常出现;部分民警信息应用模式简单,仅仅停留在人口、车辆等基础性信息查询、运用层面,较少应用于网上比对、排摸。
二、县级公安机关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要真正把公安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是一个单位的“龙头”,一个单位工作、资源的分配、工作的兴奋点和注意力,主要是跟着“一把手”走的。对此,县级公安机关领导尤其是“一把手”应深刻理解信息化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已经带来和将要引起的发展变化,从全面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对推进公安工作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在全局上下形成“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懂信息化的民警将失去工作权”的观念,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不论是建设还是培训、应用,“一把手”都要亲自参与、亲力亲为,为民警做好表率,用实际行动带动民警参与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热情,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向深入开展。
二要着眼于集约高效,优化应用系统,完善警务信息体系。信息互联互通,集中是基础,整合是关键,共享是目的。对此要针对当前公安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信息数据关联度、共享性不强,应用系统研发迟缓、实战实用性不够等信息化建设的 “瓶颈”,集中力量走技术集成和系统综合的发展之路,建成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上下一体、运作规范的综合警务信息体系。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建设智能化综合指挥系统。从提高实战指挥、实战应用和快速反应能力出发,建成综合智能警务平台,集“三台合一”、GIS地理信息、GPS目标定位、智能化交通、技防集控中心以及计算机辅助调度、分级预警分级处警等多个系统于一体,形成统一接处警、自动分流、综合指挥的现代警务模式。二是建成集约化信息中心数据库。依托指挥中心平台,研发建设全局综合信息查询系统。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模式下警种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将现有分散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有机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提升应用效益;另一方面要着力开发实战业务应用系统,将社会相关信息资源统一纳入,拓展“单点登录,完整查询”的功能,提高广大民警对信息警务的认可性和参与性。三是完善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及时改造、扩容现有网络,提高网络带宽速率,强化网络的基础支撑功能,不断提高信息网络的覆盖面,突出抓好向实战单位的延伸工作,通过信息通信网络的接入和无线移动警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
三要以实战为目的,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威力。实战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对此,应大力引导广大民警树立“向信息要战斗力”的新型理念,研究、探索网上作战信息应用机制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努力改变和淡化传统问答式的简单查询和检索方式,大力加强综合性分析与研判,提高对治安动向和犯罪规律特点的把握;依托网上信息资源,加强对不安定因素及违法犯罪特点的动态分析,同时通过对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分析比较,进行本地区趋势预测,及时落实相应防控措施。二是健全快速反应机制。以信息网络为支撑,指挥中心为枢纽,将各类治安卡口、网吧、租赁私房等“地理信息”与街面诸警种“警力信息”实时、高度融合,努力在案发第一时间调度就近警力处置,并通过信息网络快速接收一线处警信息,即时跟踪指挥,形成一呼百应、点线面联动的处警格局。三是激活信息导侦机制。引导广大民警牢固树立信息导侦理念,大力推行以案、人、物、证等信息为起点的主动进攻型作战方式,摆脱大兵团、人海战术,使信息成为第一破案力;认真践行网上排摸、网上串并、网上查证、网上缉捕等新战法,实现“由案到人”为主向“由人到案”、“由物到案”侦查模式的转型,由人力密集型作战方式向科技密集型作战方式的转变;深入摸索、总结、丰富、激活信息破案的战术、战法,提高民警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的精确度和效能。四是强化信息促控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的广延性和信息区域共享优势,整合各类防控资源,积极开展网上刑嫌调控、控赃工作,形成信息破案的新增长点;以身份证和可疑物品的查验登记为抓手,依托各类信息系统的自动关联、比对、报警,实现实时化、全方位、全过程网上控嫌控赃,及时掌握动态,发现犯罪证据,予以打击。
四要以规范化为抓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力保障。首先着力提高民警信息化素质。一方面,大力培养、引进的专业人才,优化人才政策,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全面加强对一线民警的技术和业务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和大练兵活动,并将其作为警衔与职务晋升的必训必考内容,提高其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其次,认真做好信息信息采集、录入、更新工作。按照“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的要求和“谁主办、谁采集、谁录入、谁修改”的原则,全面、认真地采集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以及车辆、驾驶员、二手机、二手车等各类基础信息,并及时录入信息系统。第三,强化机制保障。坚持属地采集、全程上网、完全关联、高度共享的原则,将信息化应用与民警的日常侦查办案和治安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采集、录入、储存、加工、应用职责细化分解到各项警务工作中,细化分解到办案、办事、办证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民警、每一个工作岗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