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铁路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工作的思考(二)
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增强公安工作后劲,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综合战斗力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基层基础工作面临着铁路建设发展、社会化管理需求和旅客群众观念升级等多重因素冲击,铁路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刑事、治安案件呈上升的趋势,公安管理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铁道部、铁道部公安局提出“铁路治安安全风险管控”理论,加速推进“绿色通道”、“平安站区”建设,新形势和新任务都对铁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而加强和改进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无疑是铁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信息化条件下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基础工作受“人”的制约。目前,广大基层民警对信息化条件下基层基础工作的内涵及外延理解不透彻、把握不深刻,单纯地认为信息化就是使用电脑办公,将纸质文档变电子文档;有部分民警习惯停留在传统的办案模式和工作方法上,没有实践也就无法意识到“信息主导警务”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还有的则认为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能是侦查破案,忽视了基层基础工作是以基础性工作为主,解决公安管理、治安防范难点问题的基本定位和重要意义。同时,广大基层民警普遍存在因对信息化工具和工作方式“不会用”从而导致“不愿用”的现象。如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无法有效地将各类情报信息、案件信息通过系统平台录入、分析、比对,从而查找线索,提高办事效率。
*、基层基础工作受“事”的制约。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必须首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性制度,以破解动态高效的目标需求同静态低效的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目前,一方面针对信息化工作的考核规范还不够完善,如信息采集数量、采集率、百分比的衡量标准仍占主导,而对信息化工作质量、效率、工作的投入产出率等深层次的内容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对基层基础信息采集缺乏指导和规范,造成信息录入不准确、不全面、不完整、不及时、不够规范等问题。
*、基层基础工作受到“物”的制约。目前,我们对信息化装备的配备还停留在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基础信息承载工具的层次上,基层警务装备配备还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移动警务通、电子执法记录仪的配备还需时日才能解决。随着警务技术的不断进步、治安管控形势的不断发展,通过加强信息科技装备的配备,高效地收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为管理防范、执法办案、侦破打击工作服务,才是信息化工作的最终目标。
二、加强和改进信息化条件下基层基础工作的设想
*、信息管理规范化。以大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坚持从源头抓起,规范情报信息采集工作。一是规范采集内容。以“贴近现实、服务实战”为出发点,由职能部门规范信息采集的具体内容,并将基础信息采集、录入作为基层所队民警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明确每日“浏览公安网页、查看预警信息、查询发案信息、采录工作信息、撰写工作日志”五件事和办案民警“审查嫌疑人员必上网、排查案件线索必上网、办理临时身份证件必上网”的“三必”要求。二是规范信息录入。统一采集项目、统一数据格式、统一录入要求,切实把“脑袋信息”、“口袋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完整和鲜活,努力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三是规范信息获取方式。拓展信息渠道,将情报信息的触角延伸到公安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角落。
*、信息装备基础化。立足信息化应用的长远发展,对公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配备和设计上满足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应加速推进能在基层一线民警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单兵信息化装备的配备,如电子执法记录仪等影音采录设备能促使民警执法更加规范,警务通等移动信息采集设备能为警务区民警的信息采录工作提供便利,警务宝典移动查询设备能为侦查破案、查缉追逃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关联性、系统功能的扩展性、信息标准的统一性,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力度,如高铁安防综合信息系统、所队综合信息系统、应急联动指挥系统、隐患信息管理系统等立足基层、依托信息技术等等,为深层次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信息人才专业化。一是建立信息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基层所队要指定一名领导干部主抓信息化工作,指定至少一名民警担任信息化兼干,公安处一级可通过组织推荐、专业考试等方式,从在职民警中择优选调有信息化基础的民警至信息化工作岗位。二是建立人才培训储备机制。制定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和练兵比武。三是建立信息化工作奖惩机制。以单位和民警个人绩效考核为载体,细化民警信息工作考核细则,明确民警的信息采集数量、质量。职能部门应定期对基层信息化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考核和帮助指导。
*、信息导向精确化。一是建立高效的研判平台。以完善SIS大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建立“综合管理、分析研判、深度应用”等职能为一体的情报信息研判平台,采取数据挖掘、比对碰撞、智能检索、风险评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网上作战”工作机制,精确导向各类违法犯罪苗头和线索,形成信息共享、整体联动、高效率、低成本的打击犯罪新模式。二是建立高危人群管控机制。围绕“两劳”释放人员、重点人口、暂住人口等高危人群建档,利用违法犯罪信息查询、实名制购票信息查询、指纹信息查询、DNA信息查询等信息化手段,掌握和追踪“吃、住、行、销”等活动轨迹,从而对高危人群等进行实时管控。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落实面向社会的温馨提示、治安预告、警情通报等措施,提高旅客群众的自防意识。同时,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强化网络舆情通报,主动进入网上论坛、微博、QQ群等虚拟阵地,强化舆论引导,努力提高虚拟社会的预警能力。
*、指挥架构扁平化。按照扁平化管理的要求,将指挥中心建成集应急指挥、快速反应、分析研判、协调配合、督察督导为一体的高效指挥系统,确保统一指挥、密切协作、高效联动,实现组织系统与实战系统的无缝对接。派出所应积极探索小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和重视基础信息储备、动态信息采集等工作,为公安局、处一级指挥中心的系统信息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此基础上,以做强做实最小作战单元为基点,积极探索科学用警、精确用警的勤务模式,力求实现警力配置科学、工作规范细化、警务水平有效。
*、治安防控一体化。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努力构建以派出所民警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点线面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最大限度减少防范管理盲区。一方面,建立健全治安巡查、堵截机制,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在面上,部署到案件高发、防范薄弱的重点站车、线路重点区段和重点时段,充分利用GPS定位系统、视频监控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对站车线警力和群防群治力量进行实时、准确定位,迅时掌握面上治安情况,形成“外围卡、内线控、面上巡、点上查”的查控工作格局。同时,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一步健全宣传走访、执法办案回应机制,坚持办案回访,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信任和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