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公安局对提升公众安全感的思考
公众安全感,就是社会大众基于特定时期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及保护程序的综合意识反应,即人们对社会治安的肯定程度及相应的生活态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矛盾多发,刑事案件高发,治安形势严峻,****年*区公安局共查办行政案件*****件,处理行政违法人员*****人,其中行政拘留***人,办理刑事案件****件,刑事打击***人,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区行政、刑事案件任处于高发态势。如何提高公众安全感,为全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治安环境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
公众安全感测评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不同对象对社会治安评价各异,影响公众安全感既有公安机关打击防范执法服务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对公安工作知晓理解方面的原因。
(一)刑事案件高发,破案率偏低或追赃率较低。
当前,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诱发犯罪的因素增多,刑事犯罪位于高发期,刑事案件特别是“两抢一盗”和诈骗案件多发,这些案件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群众感受最深,反映也最强烈。近年来,公安机关做到了“命案”必破,但“两抢一盗”案件侦破率较低,即使破获了系列案件、团伙案件,但由于时过境迁,受害人的财产损失无法挽回,人民群众的精神期待得不到补偿。
(二)打击职能加大,违法犯罪群体滋生对立情绪。
公安机关具有治安行政处罚和打击违法犯罪的司法职能,公安机关不断加大打击力度,破获刑事案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查处治安案件及违法人员逐年上升。在法制观念淡薄的群众中,处理一人就意味着得罪一个家族,甚至影响一片,造成了公安机关社会对立面的扩大,给公众安全感测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执法水平较低,为民服务意识不强。
极少数民警执法为民的宗旨不牢,执法为民观念淡薄,执法粗暴,执法不公,甚至徇私枉法。少数民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接警不及时,处警不反馈。少数窗口单位办事推诿拖拉,效率低下,甚至乱收滥罚。有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执法的公正性、积极性及执法水平表示质疑,直接影响群众对公安机关公信力,影响公众安全感。
(四)舆论宣传不够,群众关注负面报道。
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存在重服务工作,轻舆论宣传工作。公安民警长年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流血流汗,群众却茫然不知,难以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由于缺乏与媒体的沟通联系,个别媒体为了吸收观众“眼球”和扩大影响力,对犯罪及侦查破案过度渲染,对偶尔出现的涉及公安机关负面案事件大肆炒作渲染,影响了公安机关形象,对公众安全感测评造成负面影响。
(五)基层警力不足,群众见警率低。
基层公安机关为追求与上级公安机关的对口考核,内设机构多,一线民警如派出所、巡警、交警相对较少,在社会面管控上,难以做到“三见警”,使群众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
二、提升公众安全感的对策
要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从机制、体制、保障、职能履行以及队伍管理等方面做好安全感提升工作。
(一)坚持民意导向警务。
要将走访活动长效化、制度化,深入社区、单位、家庭,深入服务对象和受过打击处理的群体之中,了解掌握群众所盼,所急,所怨,所恨,以群众之要求,围绕群众满意调整部署公安工作,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模式。
(二)加大治安整治力度。
深入开展治安整治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进攻态势,对现发大要案件快侦快破,同时要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治安“小问题”,认真查处涉及群众贴身利益的“小案件”,使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全面更细致的保护。集中力量整治群众反响强烈的治安乱点,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管控,提高见警率,挤压犯罪空间。要加强对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工作,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基层。
(三)提升执法质量和服务水平。
要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培养民警始终保持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铭记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公正价值追求,始终恪守廉洁的职业操守,切实打牢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不断加强民警执法能力培训,完善执法制度,严格执法监督,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确保公平、正义。要建立案件回访制度,将执法情况及时通报执法对象,特别是涉法涉诉案件要随时跟进,做好解释工作,取得被处罚人员的谅解,要通过“警民亲”活动,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措施,把治安管理和警民服务有机融合,提升服务水平。
(四)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舆论是把双刃剑,要充分利用舆论媒体,为公安工作服务。一是要加大公安自身宣传力度。要在主要媒体和电视台上大力宣传侦破的大要案件、有影响的案件以及在公安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弘扬正气,大力营造“人民公安为人民,人民公安人民爱”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建立警民互动平台。要在互联网上建立门户网站,公开办公程序,征求意见建议,设立远程服务平台,坚持开展“警民见面会”、“警民恳谈会”、“治安状况通报会”等,通报公安工作,介绍公安工作,积极营造警民互动交流的良好舆论环境。三是加大对公众安全感的宣传。公众安全感是一种无形的意识,有些群众往往身处平安和谐环境而不知晓,熟视无睹,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向群众宣讲公众安全感的概念,从而以点代面,带动一片,形成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安全综合整治。
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小康社会的人们对安全的期待和愿望更高、更广泛。加强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等成为提高公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这需要综治部门统一部署医疗卫生、安检、交通、消防、电力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行其责,齐抓共管,相互协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