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调研与思考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新的形势和挑战面前,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适应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公安工作的主动权,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突出加强城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的放矢地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情报信息引导防控工作,努力提升治安防控体系精准度。要真正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更加自觉主动地用情报信息工作去引领、指导防控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的开展工作。一是要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网络,落实工作责任,畅通情报信息流转渠道,做到预警在先,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系统是治安防控体系的神经中枢,其他系统必须以此为中心进行运转。二是要以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重点,加大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关联整合力度,加强信息的收集、应用、共享等环节建设,通过信息流的碰撞、比对,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突出治安问题以及工作漏洞,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三是要加强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要建立制度定期对各类犯罪信息、管理信息和社会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研究判断,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趋势性的问题,归纳出对治安防控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预警性、线索性、资料性、倾向性信息,为治安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服务。四是要做好情报信息的发布工作。内部要以通报的形式定期发布、上传下达,互通有无,以便及时调整工作部署,跟进工作措施;外部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联系,组织社区民警深入辖区开展治安预报和防范提示,努力提升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水平。 2、严格治安管理,切实打牢治安防控体系的根基。治安管理是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目前面临的形势,我们的治安管理工作从理念、措施到方法、手段等都急需改进,但治安管理工作不能因此而放松,要以强化控制、重在管理、打牢基础为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人员、地区、行业和场所的管理控制。一是要加强实有人口、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重点是两劳释放人员、违法青少年、违法犯罪前科人员、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必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面掌握,重点控制。二是要以专项整治为手段,在深入摸排的基础上,确定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开展富有成效的整治工作,辐射带动周边,积小安为大安。三是要强化危爆物品、特种行业、场所的管控,突出阵地防控。针对犯罪分子易涉足的场所、行业,围绕吃、住、行、销、乐等环节,提高发现、识别、控制犯罪能力的方法,重点加大对中低档旅馆、典当行、金银首饰加工店以及手机、车辆等二手物品交易市场的阵地控制,及时发现可疑物品和可疑人员,积极拓展“从人到案”、“从物到案”、“从情到案”等多元化破案方式,坚决做到严管、严防、严控,切实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 3、加强规范化治安卡站建设,提升治安防控体系快速反应能力。卡站防控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防控手段。近年来特别是08年以来,我市公安机关的规范化治安卡站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建成规范化治安卡站6个,机动卡站16个,在查缉堵截、抓获现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较为显著。根据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需要,此项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以进一步提高治安防控体系以动制动的快速反应能力。 一是要坚持把规范化治安卡站建设作为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列入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牢牢抓在手中,根据工作形势的变化,不断为卡站防控注入新的内容,力求实效。二是要针对已建成的治安卡站,着重在目标任务、工作制度、考核兑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规范、提高,量化、细化加落实,确保其发挥出最大的防控效益。三是积极推进新增卡站建设。国道这一层级的卡站要巩固坚守好;省道、县乡道路的治安卡站建设要逐步延伸和拓展。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交通发展情况和犯罪规律特点,以城市出入口、交通要道和案件多发地段为重点,科学合理布局,分类设置治安卡站,真正使之成为打击和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第一道屏障。四是要重点加强卡站值守力量建设。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我市的治安卡站值守较为薄弱,由于警力不足,经常性的卡站防控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根据辖区派出所的警力配置水平,这一现状在短期内很难有所改观,只有通过充实协警、公益性岗位巡逻人员来解决,但必须坚持正式民警带队,警务装备、防护器材、通讯器材要优先予以配备,经常性的防控工作机制和任务要进一步明确,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努力把卡站建设成为流窜犯罪的堵控点、可疑对象的盘查点、群众报警的求助点、周边巡逻力量的汇集点,切实做到“门常开、人常在、卡得牢、控得住”。 4、构建网格化巡防模式,提升治安防控体系控制、驾驭水平。要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构建网格化巡防模式。一是要织密街面防控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四级巡防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巡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巡防工作中的龙头作用;要科学合理地划分网格化巡区,落实任务、落实人员,确保实效;要立足警力配置现状,实施动态布警,切忌搞平均分配,根据辖区治安特点和规律,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把警力投向街面、重点发案时段和地段,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段形成相对的优势警力,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力争取得最佳防控效果;结合我市实际,重点要抓好公益性岗位专职巡逻队伍建设,着重强化其巡防知识和技巧的教育培训,为其配备必需的警械、对讲机等装备,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是要激活社区防控网络。要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室作用,发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广泛组织开展社区群防群治工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努力形成相互衔接、相互策应的社区防范模式。社区民警要深入社区,采取发放安全防范提示卡等形式,发布通报近期治安特点和防范重点,指导社区和居民开展。要运用综治工作手段,将安全防范工作切实做为小区物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有人问,有人抓,有人管。在防控手段上,要针对各居民区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对新居民小区,主要采取以封闭式管理、物业保安、智能监控为主要内容的防控措施。对旧居民区,主要采取安装楼寓对讲门、楼道亮化、小区围档、邻里互望为主要内容的防控措施。三是要做强单位内部防控网络。各类内保单位、经要部位等具备一定的防范资源和基础,但作用发挥差,必须要加强防范培训和指导。要有效整合单位内部各种防控资源,大力开展以"无发案、无事故"为主要内容的争创活动,进一步推进保安服务工作,加大技防设施的推广安装力度,形成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单位内部安全防范网络,有效预防、减少各类案件和事故的发生。 5、推进以视频监控系统为重点的技防设施建设,提升治安防控体系科技含量和水平。实践证明,技防手段在掌控社会动态、震慑违法犯罪、服务侦查破案、缓解警力不足、增强群众安全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科技防范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治安控制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技防设施建设。一是要积极稳步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向科技要警力,积极实施视频监控系统,共安装视频监控探头437个,并已有363路实现与市局110指挥中心联网,两年来为公安机关提供有效价值线索近500余条,协助破案300余起,从中抓获各类违法人员260余名,有效提升了我市社会治安防控效能,威慑了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增强了群众安全感。根据警情和实战需求,我们还需要不断推进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建设,首先,要对一期建设成果进行优化改造升级,重点解决好图象质量差、夜间照明等技术问题。其次,要科学合理地摸底、布点、选址,逐步延伸,努力扩大覆盖面,消除盲角和死角。最后,要探索将视频监控信息与电子地图、“三台合一”报警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350兆集群对讲系统等系统相融合,实现信息的综合管理、智能识别、联动报警、联防防控的高效功能,为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提供智能化、可视化手段。二是要深入摸排,明确全市所有技防设施的底数,积极推动公安视频监控系统与社会单位视频监控系统的对接、整合,应装而未装监控设施的单位,要督促其尽快安装并纳入视频监控系统之中,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防范工作的整体效能。三是根据治安防控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要重点加大居民小区视频监控设施的安装力度。已建成入住的居民小区,指导督促相关物业部门尽快安装,严格落实24小时值守制度,尽快发挥其作用;新建、在建的居民小区,要协调房管部门提前介入,从源头上予以严格审批把关,推动技防建设顺利进行。四是要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地推广电子防盗绳、门磁防盗器、家无忧以及农村警铃入户等各种形式的技术防范产品,进一步丰富技防形式,提升技防效果。6、完善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治安防控体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要把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健全完善考核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对于防范工作扎实、治安态势平稳的,要及时总结推广防控工作经验,大力予以表彰;对工作不落实,导致本辖区本单位治安问题突出的,要严格追究责任。通过考核评价,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工作中困难和问题的解决,不断提高辖区防控管理能力。二是要开展全面的效能评估工作,要科学合理地设定考核评价指标,除了可防性案件发案、抓获现行数、提供破案线索数等这些基本指标外,群众安全感等指标比重应加大。评估工作由公安机关牵头,统计等相关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参与,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运转成效作出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