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门前的 “好风景”
盛夏黄昏,暑气未消,对乡亲们来说,这里仿佛有了“磁力”,吸引着他们扶老携幼,不约而同地涌去……垂柳下,池塘边,小亭旁,那文化墙的四周,三三二二的村民,或悠闲地散步,或倾心地谈心,或欣赏美文丽图,或练拳健身;让更多人心驰神往的是广场:华灯下,伴着悠扬的舞曲,数百村民翩然起舞,一曲未了,一曲又起,直至夜深,个个虽跳得大汗淋漓,却意犹未尽。这就是山村文化礼堂一角的缩影,也是乡村文化大礼堂逐渐改变农民朋友的精神生活方式。
农村文化礼堂留住的是乡愁记忆,在这里可以“让老年人抚慰浓浓的乡愁、让中年人寻回儿时的记忆、让年轻人懂得生活的不易”,这里既是农耕文化的博物馆。我曾N次地参观过环溪、深澳、狄蒲、芦茨、朝阳等农村文化礼堂,虽说这些文化礼堂都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砖木结构民居或大会堂和祠堂改造而成,里面陈设着农耕工具和农业生活用品或村史民俗,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各时期的山区农民生活风貌。 农村文化礼堂的创建——传承的是乡土文化,多了份心灵归属感,注重的是乡土特色与主流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出的是“一村一品”特色馆。简单的展示让人们感受到了它与现代生活的巨大反差。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让人们开始留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在这种此种方式中,让年轻人悟历史,学感恩;让年长者释乡愁,忆岁月。”这里成了农村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样板。在这个农民文化乐园中,是美丽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也是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努力打造成集历史记忆、红色基因、民族特色、廉政教育功能为一体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乐园。 在狄蒲农耕文化博物馆,馆里摆放着上百件濒临消失的涉及村民生活的各种器具。石磨、木桶、年糕榔头、豆腐盒子,让人想到小时候母亲在灶台上忙碌,过年时家家户户打年糕、做豆腐的场景。老式织布机,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明•赵弼《青城隐者记》中描绘的“女织男耕,桑麻满圃”的生活。齐全地展示着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农耕用具,如锄、耙、犁、谷垫子、水车、独轮车等。挂在壁上的棕衣、斗笠,虽然其貌不扬,却是农民遮风挡雨的老伙伴。这样的棕衣,穿在身上下地劳作,不但挥臂自如,而且滤水透气,比现在的塑料雨衣好很多。也让人们了解到乡村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农村文化礼堂可分为“一场”、“二堂”、“三室”、“四墙”;一场,即:集纪念、锻炼为一体的广场,还有“两堂”;“礼堂”、“讲堂”、“三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文化活动室;“四墙”村史村情展示墙、民风民俗展示墙、崇德尚贤展示墙、美好家园展示墙等独特的乡土魅力。农村文化礼堂外还有绿化景观带,可以满足农民朋友各种精神文化活动需求。 农村文化礼堂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帮助更多村民的精神“圆梦”,变化最大的是一些“瘾大”的牌友。过去农闲时节,“瘾”一上来,村民们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整天围在麻将桌,斗牌时为输赢斗气,发生争执的事时有发生,闹得四邻难安。农村文化礼堂开放以后,打麻将的人很快被这里氛围吸引,有些村民索性锁门融入健身锻炼的舞队。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立,农村里出现“四多四少”的新气象:即:到文化礼堂亲情聊天的留守妇女多了,在家扯皮斗气的少了;到文化礼堂读书、跳舞、下棋、娱乐的多了,在家酗酒、斗牌、大吃大喝的少了;到文化礼堂查科技资料、寻找致富真经的多了,在家信教、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燃一新。 农村文化礼堂成了村民精神依托和自已的爱好和精神场所——书法爱好者,蓝球爱好者,文艺爱好者,吹拉弹唱人,舞蹈爱好者,定期不定期在这里切磋技艺,并对村里发生的新鲜事自编自写作品,进行展览比赛,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自编自写自唱的优美“村歌”深受到村民们的好评,他们还通过这些积极参与了党政活动。抓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机遇,这里还经常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农村文化礼堂变成农民歌舞表演,自编自演的广场舞、民族舞、排舞、健身操、表演唱等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还吸引了较多的村民前来观看,收到了意外的宣传效果,在农村文化礼堂显身的人和事,亲切感人,无形中影响感染着父老乡亲,树立纯朴善良的乡风民俗,特别对青少年一代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今,农民逐渐“洗脚上田”,很多传统的农耕文化已经或者正在消失。我们有责任守护农耕文化的“根”。 而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她既代表了时代的生产力,也见证了前人生活的艰辛与时代的变迁。虽然这些在老物件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但是它仍然彰显着它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一道亮丽风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