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对新时期公安舆论引导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14年11月10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新闻网络媒体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新闻媒体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一些涉警事件、一起刑事案件甚至一些小纠纷,如果处置稍有不当、舆论引导不及时,就会引起舆论炒作,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近几年先后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事件、京山佘祥林事件、巴东邓玉娇事件及石首事件等充分证明,抓好新时期的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新时期公安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历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扩展了各种监督渠道,也加剧了涉警舆论的扩散和传播,使公安舆论引导形势严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互为推手,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触点”更多,范围更广。互联网被称之为继报纸、电视、广播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新型媒体,以其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公众的青睐,改变了以往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务的活动空间,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渠道和政府洞察、引导社会舆论的平台。各种媒体积极抢占新闻舆论主流阵地,提升媒体影响力,着力发现挖掘吸引人们“眼球”的热点、焦点问题,为民众解渴、解读、解释、解惑,逐渐渗透到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社会各领域,使影响社会稳定的“触点”降低,涉警舆情由单方面向多方面、由单一警种向多个警种发展蔓延。

        (二)网络从娱乐化应用向多元化价值应用扩展,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网络的包容性为公众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新渠道,广大公众因自身利益需求,试图借助虚拟社会这个平台制造舆论从而主导现实社会舆论,从而催生了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商业的等各种利益群体,一些“论坛”、“社区”、“推客”、“百姓声音”等各类性质网站应运而生。互联网络已由起初的娱乐化应用向未来多种价值应用扩展,与现实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冲突都随时可能延伸到网络。而现实社会利益冲突又是复杂和多元的,某一领域冲突经常又会引发其他领域冲突,相互交织影响,导致现实领域冲突不确定,发展态势充满变数,极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

        (三)社会民主化、法制化建设的纵深推进,涉稳信息渠道更多,处理难度更大。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大大丰富了民主政治发展渠道,一些普通民众可以轻松拥有网络话语权,“短、平、快”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网络已逐渐成为民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维护自身权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还不均衡,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互联网成为群众利益的诉求之地、社情民意的聚合之地、社会矛盾升级激化的酝酿之地。我国网民数量高达3.6亿人,舆论平台数量不断攀升,3G等新型网络信息技术使互联网与手机联系更加紧密,二者互动传播产生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使网络舆论进一步放大,互联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快速“传播器”和高倍“放大器”。一些个别问题可能借助网络引发舆论浪潮,出现“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网上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现实社会,从而使维稳处理难度加大。

        (四)公安舆论管理、舆论引导手段的相对滞后,有损公安形象的“危机”更多,破坏更大。公安舆论宣传作为公安工作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但随着公安保卫任务的日益繁重,特别是网上涉警舆情的日趋严峻,公安宣传舆论引导整体呈现“上热下冷”的滞后局面,主要表现有“五不”:一是思想认识不高。对舆论引导重要性认识不够,重业务轻宣传。二是网上舆情处置水平不高。对传统媒体沟通多,投入精力大,但是对网上舆论引导认识不深、办法不多,特别是面对涉警负面舆情,第一反应就是“删”、“封”、“堵”、“捂”、“不表态”,有的甚至无动于衷、麻痹侥幸、听之任之。三是对外宣传机制不全。宣传舆论工作有机构、缺人员、缺设备、缺经费,没有一整套强化舆论引导、应对危机处置的工作机制,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事件,往往慢一步、慢一拍,丧失工作主动权,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与媒体沟通能力不够。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生硬,缺乏应对技巧。尤其在涉及负面新闻采访时,部分民警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或者胡乱说,造成工作被动、形象受损。五是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民警参与舆论宣传知识方面的培训少,从事宣传工作的专业水平不高,提升新闻舆论引导的能力不够,新闻舆论引导、网上监控处置、专业评论分析相结合的专门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全警舆论引导的基本技巧还没有普及。

        二、加强新时期公安舆论引导的应对之策

        *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培训班上,专门就加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进行阐述,指出公安机关既要用好“枪杆子”,也要用好“笔杆子”,打赢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并将“树立现代传播理念,着力提高与社会公众沟通能力”列为公安机关必须具备的五大能力之一。可以说,如何应对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方面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一)树立三大引导理念。一是树立“舆论引导也是公安主业”的工作理念,解决舆论引导“谁来干”的问题。转变舆论引导是个别部门的事、是公安机关“副业”,没有时间抓宣传等错误观点、错误认识,将舆论引导列为单位“一把手”工程,纳入日常工作范畴,与其他公安业务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实现由个别部门、个别民警跳“独角舞”转变为全局、全警的“集体动作”,由“只做不说”转变为“既做又说”、“边做边说”。二是树立“四善”的工作理念,解决舆论引导“怎么干”的问题。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宣传会议上强调: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其中善待是前提,善用是目的,善管是手段。作为公安机关,还应善解媒体,只有真正理解、了解了媒体,才能互融互通、善待和善用。三是树立“民本为贵”的工作理念,解决舆论引导“干什么”的问题。要突出正面宣传、正面引导的原则,把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作为舆论引导的重点,倾听民情,了解民意,服务民生,及时把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保护群众、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绩报道出去,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公安机关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最大限度展示公安良好形象,最大限度获得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二)提升四个引导能力。一是要提升应对舆情危机紧急处置的能力。从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新闻信息往往在第一时间超越地域传播。实践证明,积极应对,正确引导,就能化弊为利,掌握主动;消极回避,一捂二堵,势必适得其反,更加被动。当前,在应对舆论危机处置上,存在缺乏专门的舆情稳控队伍,缺乏整体的处置机制,缺乏必要的实战演练。要在建立机制、人员培训、物资保障、实战演练等方面进行规范,提高处置能力。二是要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的“必修课”,是检验民警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各级公安机关和民警要从拒绝媒体向主动拥抱媒体转变,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增进与媒体的情感沟通,构建和谐的警媒关系,确保在发生涉警舆情信息第一时间介入管理,提供事实真相,掌握舆论主动权。提高应对媒体记者的能力和技巧,做到指责他人的话慎讲,反驳他人的话慎讲,指责新闻界的话慎讲,强调困难的话慎讲,不负责任的话不说,不关心群众的话不说,伤害感情、冷漠生硬的话不说。三是要提升执法执勤能力。很多涉警舆情信息的发生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是由于执勤执法不规范引发的,经过新闻媒体宣传的放大效应,直接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执勤执法规范化建设,教育广大执法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文明、理性、公正、平和、规范执法执勤,从源头上杜绝各类涉警负面舆情炒作。四是要提升网络巡防管控能力。当前,网络媒体开放,网络文化多元,虚拟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一些网络法规、网络道德规范需求远大于现实社会,造成互联网络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甚至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公安机关要加大网络巡防管理力度,严防因网上事件引发网下社会治安问题。

        (三)遵循五大引导原则。一是党的统一领导原则。****总书记曾经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公安宣传舆论作为党的舆论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局限在公安工作的小天地里,就事论事,而应纳入到党委宣传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当中,统观全局,统筹谋划。出现涉警舆情处置引导,应坚持党委宣传部门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在应对公众、媒体中把握好自身的态度,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关心受害者利益,以普通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舆论引导,潜移默化地将不同诉求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获取绝大多数群众的信任。三是公正、公开原则。在处理涉警舆情中要坚持“谣言止于公开”,迅速核查,快速反应,及时与公众开展对话,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信息报道之上,牢牢把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四是客观真实原则。在媒体及公众面前,要坦荡、坦诚,尊重客观事实,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多用事实说话、数字说话、科学技术说话。五是敢于承担原则。面对媒体及公众不恐惧、不逃避、不压制,不讲空话、官话、套话,在第一时间表态,承诺调查事件真相,表明已采取和将采取的措施,以勇于担责精神赢得公众信任。

        (四)建立六大引导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公安新闻舆论预测机制。要以“三项重点工作”、实有人口管理工作为契机,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涉警敏感舆情隐患,抢占先机,防微杜渐。同时要对案(事)件发生的时段、地段、涉及到的群体对处置工作可能形成的不利影响和后果进行舆情风险评估,事前预警,牢牢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性。二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整合指挥中心、政工、网监、国保等警力资源,建立健全涉警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应对可能出现及已出现的舆情;进一步规范、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特别是对一些媒体及网民关注,可能网上炒作,具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重大案(事)件、事故,要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坚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以正视听,消除不实传闻。三是建立健全公安新闻舆论信息处理机制。要密切关注尤其是涉及公安部门方面的舆情、动态,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落实专人跟踪走访、回访,并做好法制宣传和停访息诉工作。要加强与宣传部门、政法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防止出现不实报道,尤其是对社会治安的负面报道和涉警报道,要及时有效地正面引导。四是建立健全警媒互动联谊机制。采取建立警媒之间经常性“交流通气”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年终或节日与媒体开展联谊活动等方式方法,建立起与新闻媒体互信、互助、互动、双赢的和谐关系。要主动为媒体“报料”,方便媒体记者采访,联合宣传公安典型事迹。对采访涉警敏感问题的记者,要热情接待,妥善应对,引导其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客观、公正、准确地采访报道;对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要促请新闻媒体从内部渠道反映,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媒体,争取理解支持。五是建立健全全警舆论引导教育培训机制。把新闻舆论教育和公安新闻宣传纪律教育纳入公安队伍思想教育规划,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规划,作为岗位大练兵的普训课程。要普及全警舆论引导教育,采取组织全警学习《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处置规程》、《公安机关接待媒体记者采访参考用语》、邀请专家讲座、邀请新闻媒体记者交流等办法,逐步提高民警新闻舆论引导的意识和能力。六是建立健全网上巡查管理机制。一方面公安网监等部门要积极构建网上维稳工作新防线。招募网络人才,聚集网络精英,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进攻”,以“网上群众工作”、“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等形式主动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架起融洽关系的桥梁,建立网络群众基础,有效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网络运营法规,规范网络运行管理,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发展网络主流文化,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觉悟,引导人们既做责任公民、又做责任网民。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对公安机关创新理念服务民生的实践与思考
  • 下一篇:新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