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公安机关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提出了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四个加快”的要求。基层公安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其一,要把人民满意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最高标准。要坚持把警务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坚持以民意为导向。在认识层面上,要注重大局意识、民本意识。主动融入到服务党政工作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帮助全警弄清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坚持把社会管理创新惠及民生。在实践层面,要注重民意收集分析、反馈利用。要通过警民恳谈等活动及时掌握了解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意见,深入分析民意焦点和热点问题,多做顺民意、得民心的工作。在管理层面,要注重考核手段的引导和约束。在综合考评中,加大群众满意度的考评权重,倒逼全警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去讨好群众。
其二,要把矛盾化解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环节。在当前经济转轨、体制转变、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安机关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就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要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机制。把排查、收集和化解不稳定、不安定、不确定因素作为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固化下来,做到常态开展、滚动开展。通过平台化管理,实现对每一起矛盾纠纷的全程跟踪,确保事前有预警、事中有动态、事后有反馈。要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纳入合法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渠道,从维护稳定的角度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对立、预防矛盾。要推动公调对接机制深化发展。在规范基层联合调解室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公安机关与政法、综治以及民间调解资源的协作。
其三,要把信息警务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动力。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理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健全大情报体系,加快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发挥情报信息中心龙头作用,以勤务指挥室和情报研判岗建设为载体,逐步健全专业警种和基层所队情报机构,建立情报共享协作机制,规范信息研判、情报传递、实战转化流程,实现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高度融合。要健全大防控体系,加快提升城区整体防控能力。以三级巡防网、三道包围圈和技防城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着力提升整体防控能力。要健全大网安体系,加快提升虚拟社会管控能力。按照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虚拟社会社区警务机制,全面加强虚拟社区基层基础工作。注重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关系建设,组建专业化的舆情引导队伍,规范舆情巡查、预警、处置流程。要健全大服务体系,加快提升行政服务管理能力。建立网上服务新平台,推行动态警情网上播报、警务动态网上宣传、户口证照网上办理、服务事项网上咨询、警民交流网上恳谈等服务措施,最大限度方便群众。
其四,要把资源整合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最大限度整合激发警务资源、最大限度挖掘利用社会资源,以最小的警务成本追求警务效能的最大化。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探索建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行模式,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三级平台建设,有效整合行政资源,不断提升服务管理社会的效率。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进一步调动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来。要优化警务资源配置。以信息化为主导,引领警务机制、勤务模式深入变革,实现对警务资源的再优化、再分配,不断提升警务资源的使用效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