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管理对策及管理政策设想
调查发现,我国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多为中低收入人群,该群体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厂商生产销售超标电动自行车,非机动车道不断减少等问题导致电动自行车违法交通行为严重,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一些地区交通管理部门虽然加强了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但效果并不显著。
一、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一)当前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目前,许多地区都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等法律、法规出台了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或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通行、违法行为处理等作出明确规定,但实际执行起来很困难,路面交通警察也很难对其劝教处罚。由于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素质相对较低、法律观念意识薄弱,认为驾驶的“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不听交通警察警告劝阻,更不接受违法处罚。 电动自行车是发展还是禁止一直争论不休。一些学者认为电动自行车方便、经济,符合国情,应当发展。另一些学者认为电动自行车生产不规范、使用不当、扰乱交通秩序,应当禁止。 (二)解决途径 1.源头管理是解决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的根本 电动自行车超标加之路面行驶违法行为严重、交通事故多发等交通问题使其成为特殊的交通方式。其价值低、使用成本低、违法成本低、违法行为取证困难、驾驶人无法接受处罚等特点使交通管理部门对路面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很难落实。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不可能逐一查处,例如比较突出的超速问题。相对而言,按照《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对厂商管理要比按《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路面行驶的电动自行车进行管理更易实现。所以,对厂商加强管理,是最可行、最有效的管理对策。如果生产的电动自行车都符合国家标准且具有较好的质量,那么电动自行车就不会向轻摩方向发展,不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 2.以源头管理为主的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对策 针对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路面及后期的管理很难实现,最佳的对策是以源头管理为主,其他措施结合。具体管理办法如下。 (1)控制超标电动自行车流入市场 地方政府严格管理生产厂商,交通管理部门会同质检、工商部门对生产厂商进行检查,违法行为从严处罚,杜绝生产变相超速、超重的电动自行车。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统一行动,从生产和销售方面严格限制,禁止生产和销售时速超过规定限速,体积和重量超过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对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发现违规行为的予以重罚。 (2)提高电动自行车电池标准 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引导电动自行车使用氢镍电池,淘汰铅酸电池。一方面可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使废旧电池处理利益化,避免一些不法分子拆解、丢弃废旧电池。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同时,制定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有偿回收制度。通过管理部门的认证许可,取得相关资质的单位负责有补偿的回收目前电动自行车大多采用的铅酸电池。给生产企业制定门槛更高的技术标准,引导生产企业不断技术升级,用锂电池和镍氢电池代替铅酸电池,最终解决电动自行车电池污染的问题。 (3)强制使用涨式制动器 电动自行车的制动器有抱式和涨式两种,目前的电动自行车多使用抱式制动器,其性能差、噪声大,但成本低。涨式制动器不但制动效果好、噪声小,还可以增加防抱死设备,但成本较高,针对问卷调查结论中群众普遍反映的噪声大及电动自行车制动性能差的情况,应当设立生产企业强制使用涨式制动器的行业标准。 (4)加强对合格厂家的宣传,保障消费者权益 质检部门应会同新闻媒体,对生产超标、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的厂商、品牌进行曝光,对生产质量优秀、性能良好、可靠性高且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产品进行宣传,并且对被曝光的企业应当进行处罚,避免劣质、存在隐患的问题电动自行车继续流入消费者的手中,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5)改善非机动车道路条件 随着城市的发展,机动车的增长给非机动车的道路资源带来影响,占用非机动车道停车、设立右转专用车道现象常见。在不断扩大机动车道路的同时,应当给非机动车留有道路空间,特别是公共交通普遍不够发达的中型城市,非机动车有路可走是保证其安全的必要条件。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差异大,加速、制动能力差异也很大,再加上不同的通行规则和信号控制等,非机动车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极易与机动车发生事故。 (6)加大非机动车违法整治力度 交通警察普遍反映对非机动车的违法行为整治很难,非机动车对交通警察的管理也采取不理睬或反抗的态度。应加强对无牌无证、违法载人、闯红灯、越线停车、逆向行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既对当事人提醒,也能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过去多数为自行车或普通行人,没有接受过驾驶学习考试,甚至不知道超速等不安全驾驶行为是违法的。需要通过非机动车的专项整治活动改变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驾驶习惯,并加大对整治活动的宣传力度。 3.调查交通参与者的意见,让其参与其中 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应当受到社会关注,管理部门也有义务公布电动自行车交通及其管理状况,让广大交通参与者了解目前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现状,这样才能保证管理部门所指定的政策能够顺利落实。 二、交通参与者对电动自行车发展趋势的态度研究 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前景是继续发展扩大还是限制制止,这个问题主要由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参与者的意愿来决定。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交通参与者的意愿及发展电动自行车本身的优劣来制定管理政策,从而对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控制。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主层次分析法找出影响交通参与者意愿的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通过对电动自行车、行人、普通自行车、私家车、公交车五种交通方式的交通参与者进行调查,计算电动自行车不同交通问题的权重,从而分析各种方式交通参与者对电动自行车交通发展与否的意愿。 (二)评价指标选择 对不同方式交通参与者按出行比例进行问卷调查后,通过计算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来确定“应当大力发展电动自行车”与其他调查问卷题目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合适的题目作为评价发展电动自行车交通的指标,再结合走访调查了解的被访者的心理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 1.“应当大力发展电动自行车”的相关分析 在进行分析之间,首先,需要把所有题目转换为与“应当大力发展电动自行车”相同的正向评分题目,并修改答案分数。例如,问卷中的题目“我认为电动自行车应当限制或禁止行驶”一题,应改为“我认为电动自行车不应当限制或禁止行驶”,答案分数修改为“6减去原分数”。其次,把*市和*市两个调研城市的调查答案分数全部建立在一个新的数据库中,再利用SPSS计算转换后的所有题目与“应当大力发展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 表1 正相关性分析表 题目名称 与应当大力发展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性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应当减少一条机动车道,增设电动自行车专用车道 .298** .000 1455 我喜欢电动自行车这种出行方式 .433** .000 1455 电动自行车不应当限制行驶或禁止行驶 .372** .000 1455 我认为电动自行车对行人、普通自行车行驶没有影响 .281** .000 1455 电动自行车没有影响我的出行 .060* .023 1455 我对目前的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很满意 .076** .004 1455 电动自行车逆向行驶不常见 .074** .005 1455 我认为电动自行车很安全 .047 .073 1455 电动自行车没给行人带来危险 .022 .409 1455 电动自行车使用者自己不危险 .077** .003 1455 电动自行车左右乱拐问题不严重 .069** .009 1455 电动自行车噪声不大(制动或鸣笛时) .022 .412 1455 电动自行车不比普通自行车更爱闯红灯 .048 .068 1455 电动自行车不按道路行驶问题不严重 .026 .313 1455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从表1可以看出,前四个题目的双侧显著性检验值均小于0.01,与“应当大力发展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性较大,所以选择这四个题目作为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的分类 通过电动自行车现存交通问题调查访谈结果及相关文献检索分析,发现交通参与者对电动自行车发展态度支持与否主要是通过权衡两个问题来得出结论。一是电动自行车给其使用者及其他交通方式参与者带来危险,包括扰乱交通秩序,二是电动自行车确实经济快捷,且带有一定时尚色彩。被访者会根据上述两方面综合考虑,从而决定其个人对电动自行车发展趋势的看法。 根据上述被访者的心理分析,制定两个准则,一是促进交通系统安全,二是满足交通参与者的快捷需求。根据两个准则,对选定的调查问题(即评价指标)做出分类。对应第一准则的题目为:1.我认为电动自行车对行人、普通自行车行驶有影响。2.电动自行车应当限制行驶或禁止行驶。对应第二准则的题目为:1.我喜欢电动自行车这种出行方式。2.应当减少一条机动车道,增设电动自行车专用车道。 (三)不同指标的权重 四个评价指标即选择的四个题目之间的关系复杂而模糊,很难根据四个题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权重,所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四个指标的权重。 1.建立阶梯层次结构图 建立的阶梯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发展电动自行车A 准则B1 准则B2 问题C1 问题C2 问题C3 问题C4 图1 阶梯层次结构图 准则B1:促进交通系统安全; 准则B2:满足交通参与者的快捷需求; 问题C1:我认为电动自行车对行人、普通自行车行驶有影响; 问题C2:电动自行车应当限制行驶或禁止行驶; 问题C3:我喜欢电动自行车这种出行方式; 问题C4:应当减少一条机动车道,增设电动自行车专用车道。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两个准则相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 各问题相对于两个准则的判断矩阵: 3.用根法进行的层次单排序 ①对A-B矩阵 所以矩阵A-B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②对B1-C矩阵 查表得:R.I.=0.58 所以矩阵B1-C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表示为: ③对B2-C矩阵 查表得:R.I.=0.58 所以矩阵B2-C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表示为: 4.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如表2所示。 表2 层次总排序 层次B 层次C B1 B2 层次C对A的总权重 0.75 0.25 C1 C2 C3 C4 0.58 0.28 0 0.13 0.13 0 0.58 0.28 0.51 0.21 0.145 0.168 C1对A的排序权重W1(3): 其余同理,得到: 进行一致性检验: 所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表1,得出各问题的权重如表3所示。 表3 交通问题权重表 问题 C1 C2 C3 C4 权重 0.51 0.21 0.145 0.168 (四)调查结果 选定的四个问题(评价指标)通过给不同方式交通参与者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得分值,不同交通方式的比例观测及问卷发放方法与上述相同,得出*市和*市两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如下: 表4 *市调查结果统计表 统计结果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Std. Deviation 我认为电动自行车对行人、普通自行车行驶有影响 510 1 5 3.05 1.146 电动自行车应当限制行驶或禁止行驶 510 1 5 3.45 1.292 我喜欢电动自行车这种出行方式 510 1 5 2.64 1.024 应当减少一条机动车道,增设电动自行车专用车道 510 1 5 3.02 1.121 表5 *市调查结果统计表 统计结果 N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Std. Deviation 我认为电动自行车对行人、普通自行车行驶有影响 945 1 5 2.43 0.961 电动自行车应当限制行驶或禁止行驶 942 1 5 2.67 1.123 我喜欢电动自行车这种出行方式 945 1 5 2.62 1.033 应当减少一条机动车道,增设电动自行车专用车道 945 1 5 3.28 1.052 (五)建模并计算分析 1.不同城市电动自行车交通发展趋势模型 根据表3,可以建立一个交通参与者认为电动自行车交通应当发展还是禁止的意愿的模型,见公式1。 (公式1) 该模型的计算结果A就是交通参与者意愿的量化数值,A在区间[1,5]中,若A趋向于1,就表示该城市交通参与者对电动自行车交通非常青睐;若A趋向于5,则表示该城市交通参与者对电动自行车交通非常反对;3为临界值,表示该城市的交通参与者对电动自行车交通发展持中立态度。 2.*市交通参与者对电动自行车交通发展意愿的量化数值 根据表3的调查结果,将*市每个问题结果的均值代入公式5中,结果为: 计算结果说明,*市的交通参与者总体上同意使用电动自行车,因为2.93016<3。但数值高达2.93016,已经接近3,说明*市的交通参与者对电动自行车交通的热情并不是很高。 3.*市交通参与者对电动自行车交通发展意愿的量化数值 根据表4的调查结果,将*市每个问题结果的均值代入公式5中,结果为: 计算结果说明,*市的交通参与者总体上倾向于禁止、限制电动自行车,因为3.45094>3,3为调查选项的临界值,表示中立态度。 三、电动自行车交通适用性评价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特点,电动自行车交通适用性也不同。电动自行车适用与否应当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一)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能力 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能力表现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是否齐备、警力是否充足以及交通参与者素质与安全意识是否较高。经济发达、交通安全管理能力较强地区,其交通安全标志齐备、道路安全规划水平较高、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有高效的绩效管理体制、交通安全教育实施较好。相应的交通参与者素质也较高,表现为遵守交通安全法规、操作比较规范、车速控制得当、选择安全性能优异的电动自行车等。从而保证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交通参与者的主观意愿 交通参与者的主观意愿对电动自行车交通的综合评价非常重要,也直接影响到管理措施的实施,政府管理的社会化、服务化要求管理措施要符合民意,也是未来交通管理的趋势。各种交通方式交通参与者的意见代表了电动自行车交通对其他交通方式的影响,并且按交通方式比例调查的结果还能反映出本地区的电动自行车交通需求情况,也对管理措施的执行有影响,是制定科学管理措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发展程度 人们选择电动自行车出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低廉。对于经济条件较差、人均轿车拥有量低、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完善公交系统能力的地区,就不能以禁止电动自行车的方式来杜绝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 (四)气候、道路条件 电动自行车对气候环境要求较高,天气寒冷、雨雪等都会影响电动自行车的出行。另外,道路资源也是发展电动自行车交通必须具备的条件。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发生事故后电动自行车使用者易受到较大伤害,如果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发生事故概率将必然增加。 (五)环境保护能力 我国的电动自行车多采用铅酸电池,对废旧电池的处理要求很高,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很大不良影响。以*为例,城市大、水资源匮乏再加上废旧电池处理不当,导致大量淡水、土地受到污染。 (六)综合分析判断电动自行车的适用性 判断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发展电动自行车交通,需要权衡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利与弊、当地的交通环境及其他条件,综合分析,才能提出科学、可行的决策。 首先,要进行大量调查、量化分析,掌握评价电动自行车适用性的五个方面的特点;其次,分析五个方面的主次、并对权重进行评估。例如,一些地区道路资源有限,尤其是非机动车道基本没有,这样的城市就应当给气候、道路资源更大的权重,综合考虑是否适合发展电动自行车交通;最后,根据权重综合分析,以提高整个交通系统效益为目标来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电动自行车管理策略。整个交通系统效益包括交通参与者的出行需求、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秩序及畅通等方面。 四、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策略 不同的地区电动自行车交通的适用性不同,与之对应的有三种不同的交通管理策略。 (一)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 这种管理策略适用于非常不适合发展电动自行车交通的地区或城市,*市为典型代表。根据调查,*市电动自行车速度较快、违法行为常见,且管理落后,至今没有出台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调查结果也显示,交通参与者对发展电动自行车并不支持;人均机动车保有量比较高,平均3.2人拥有一辆机动车;冬季寒冷;道路资源有限。与*市相似的城市可以考虑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管理部门组织回收已经售出的电动自行车,发放一定的补偿金或带有金额的公交卡,同时,帮助销售部门把库存的电动自行车做好销售处理工作。禁止电动自行车交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措施如下。 1.分时段规划禁止驶入的道路或区域 逐步限制电动自行车交通活动空间,分时段规划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的路段。如中心城区比较拥堵的路段或没有固定隔离非机动车专用道的路段,也可根据交通需求和群众意愿分时段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不断加大禁行的区域、延长禁行的时段,让电动自行车使用者逐步放弃使用电动自行车。 2.强制报废年限 规定电动自行车强制报废年限,也可根据电动自行车销售发票价格对电动自行车规定不同的报废年限,最高不得超过三年,质量特别差的可以实行一年强制报废制度。对提前申请报废的电动自行车车主,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发现报废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应立刻扣车。 3.全面禁止销售电动自行车 在全面禁止销售电动自行车的同时,由工商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统计经销商的库存量,并想办法帮助解决库存的电动自行车,超标的应退回厂家。 4.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由交通参与者协助监督管理电动自行车销售、废旧电池处理等工作,使交通参与者受到教育,认识到电动自行车交通的严重问题,从而理解支持禁止电动自行车交通的管理政策。 5.完善公交系统,转换出行方式 公交车有着较高的通行能力和容量,可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公交车的安全性也较高。对申请提前报废电动自行车的交通参与者可以奖励公交卡,鼓励乘坐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应及时进行交通调查、更新公交线路及车次,适应不断扩大的城市面积及不断扩张的城镇人口,做到群众出行有车可乘。 (二)限制行驶、抑制发展电动自行车交通 对于经济比较发达、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较高、交通参与者不反对、气候不是很寒冷,但规模大、出行距离长、城郊经济发展差异大的城市,适合抑制发展电动自行车交通,如北京、上海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如下。 1.提高登记上牌标准,增加持有成本 规定报废年限、增收车船使用税及强制保险等,且手续齐备才能验车上牌。这样能增加电动自行车使用者的持有成本,利用经济杠杆使电动自行车使用者主动放弃电动自行车出行的交通方式。 2.限制电动自行车交通行驶空间 以北京为例,可以考虑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四环以内使用,因为四环内道路资源紧张且公共交通发达。而四环外可以使用电动自行车,但个别拥堵或行人较多路段也可以禁止电动自行车行驶。 3.加强对路面行驶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管理 路面发现无牌无证或手续不全的电动自行车应从严管理,使电动自行车使用者认识到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违法行为会受到严惩,根据调查,现在电动自行车受到欢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自由”,可以随意行驶而不受约束。 4.鼓励购买优质的电动自行车 首先,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加大电动自行车市场的管理,公布质量检测结果,让消费者有依据的选择合适品牌型号的电动自行车。其次,多数消费者选择低质量电动自行车的原因是售价较低,管理部门可以增加其使用成本,例如对低价低质的电动自行车收取高额的强制保险费用等,让消费者放弃购买电动自行车或选择购买高价高质的电动自行车。一方面可以抑制低价、超标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抑制电动自行车不断发展壮大的作用。 (三)加强管理、引导电动自行车交通发展 这种管理措施适用于对电动自行车交通依赖性较强,且客观条件允许的城市。*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齐备,气候温暖,外来务工人员对电动自行车交通需求较大,且公共交通又不够发达,就应当加强管理,引导电动自行车交通发展。类似的城市应当加强管理,引导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有序、畅通的发展。具体的管理措施如下: 1.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造成电动自行车严重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动自行车脱离了自行车的属性,超速、超重及轻摩化使电动自行车更像是摩托车的替代品,这对于多数禁止摩托车行驶的城市来说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许多城市也意识到了电动自行车超标的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相继出台了电动自行车销售目录、登记上牌规定等措施,但执行情况不好,路面行驶的电动自行车绝大多数为超标无牌车辆。把好电动自行车上路关是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所以,必须严格执行电动自行车市场准入制度。 2.增设专用车道 不同的交通方式在同一维度行驶相互存在干扰,也带来安全隐患。可以在有道路资源且事故多发的路段设立电动自行车专用车道。电动自行车与行人、普通自行车发生事故后,由于速度和质量的原因易对行人及普通自行车使用者造成伤害,而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由于其质量及速度与小汽车相差较大,电动自行车使用者受到的伤害也很大。所以,电动自行车这种交通方式应当获得独立的道路空间。 3.实行强制保险制度 根据分析,事故中重量小的、速度变化量大的一方受伤严重。所以行人及普通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理论上受伤害更严重的是行人及普通自行车使用者,而电动自行车使用者一般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一旦发生严重事故,受害人很难得到及时救助和赔偿,给事故处理工作也带来困难。所以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应当借鉴机动车管理实行强制保险制度。 4.研究控制速度的方法 目前,车速控制是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最大的难点。电动自行车速度过快是造成其与同向行驶的普通自行车及行人交通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于电动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混行的道路,可以考虑使用减速带来控制车速。但减速带的形状、高度等首先要符合相关规定及标准,其次要经过大量测试,保证不同种类、型号及不同年龄骑行者的安全。 5.增加专项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电动自行车较普通自行车增加了动力装置,加大了操作控制难度,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摩托车驾驶管理经验,组织实施针对电动自行车的驾驶培训或资格考试,合格后才能驾车可上路行驶。另外,还应增加一些电动自行车专用的安全保护装置,例如安全头盔、车身上粘贴的安全反光标示等。 6.加强路面管理,促进交通良好发展 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及交通问题的出现代表了一定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对于确实离不开电动自行车交通出行的地区,交通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电动自行车这个特殊的交通方式,研究制定科学、公平、公正的管理手段,解决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不断促进电动自行车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出行提供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