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消除交通参与者在交通安全教育中的抵制心理
交通安全教育是交通管理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关键性的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素质,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是促进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的重要举措。随着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提高交通参与者的整体素质已然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但效果不全然尽如人意,不是所有的宣传对象都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宣传和教育,出现抵制和反抗的思想、语言或行为的有之,严重地影响了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究其原因,往往是抵制心理在作祟。下面,就抵制心理出现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消除对策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抵制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
抵制心理的出现一般与个人的阅历、学识、性格、思想认识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阅历丰富的人不容易被说服,因为他们经常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或经历而对事物有着比较稳定、固执的见解。比如驾龄较长的老驾驶员,他们的交通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时,就经常可能因为宣传教育的内容与他们原来的驾驶作风或习惯不相一致而遭到拒绝。学识越高的人越不容易被说服,而知识少的人则可能依据浅显、鲜明的信息而接受说明。性格刚强的人往往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说教,性格柔和的人则容易接受宣传教育。对交通安全思想认识较低的人进行宣传教育时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思想认识较高的人则较容易说服教育。
交通参与者在接受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时所产生的抵制心理,一般表现为反驳、歪曲、反抗等主要形式。
当宣传者所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态度存在差异时,宣传对象常常不考虑信息的正确与否,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宣传者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反驳。醉酒入刑以后,各地大力开展酒后驾驶专项整治行动,处罚的力度不可说不大,违法的成本不可说不高,但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依然屡禁不止,违法者依然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驾驶员对酒后驾车危害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喝点酒不会影响开车,从而不愿接受“酒驾危害大”的宣传教育。
歪曲抵制者常常对信息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歪曲。个人觉得该信息微不足道,没有采纳的价值,或者仅仅只是一种形式而己。如对于新购机动车辆上户上牌之前的初次检验,就会有人认为,既然是新车怎么可能不合格,检验是完全不必要的。
当某种交通安全教育的信息内容与宣传对象的态度、需要不相一致或相反时,常常会激起宣传对象的不满情绪,觉得这些都是强加于他们的,由此而产生反抗性的心理。例如,对于广大行人而言,要求他们走人行横道,很多人为了方便都是就近横穿马路,根本不会“绕道”选择人行横道通过马路。他们会认为在安全通过马路的情况下,既不影响车辆通行,也无安全隐患,没有什么不妥的。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接受这样的规定,甚至产生反抗心理。
在交通安全教育中出现的这些反宣教的抵制心理,尽管其作用是消极的、不健康的,但是它们的出现却是正常的和必然的。因此我们在从事安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一定要正确对待,慎重处理;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实施相应的对策,达到更加理想的宣传效果。
二、消除抵制心理的主要对策
1、在宣传活动中应该给宣传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能够在宣传之前就赢得了听众的好感,那么就事半功倍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着装规范、整洁,切忌不修边幅,给人以不规范的印象。
2、威信效应宣传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如何,是宣传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而威信是从服务中来,从公正公平中来。所以,宣传者要从平时的具体工作做起,了解驾驶员的工作和需要,诚心诚意地为驾驶员排忧解难,通过“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真正树立自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3、信念效应宣传者要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首先就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对群众要有耐心,尤其是在面对抵制者各种形式的反驳和歪曲时,要有韧性、有气度,具备良好的心态,做到以理服人。
4、在语言上要采取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尤其是在农村,乡音、乡言、俚语更容易使宣传者贴近农民群众的感情。在使用词汇和术语时要切合农民群众的理解水平,尽量使之通俗化,多多地使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在宣传方式上,通过转换角色、换位思考来引起群众兴趣;在宣传内容上,力求通俗化、浅显化、亲情化,突出家庭团圆,创新互动主题,增加更多的案例内容,达到让群众乐意看、乐意听、看得懂、听得清的效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5、作为人民警察——人民的公仆,要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使命,积极主动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对群众充满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对人民群众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能与群众引起共鸣,才能得到群众的肯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