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管理 >> 治安警察 >> 浏览公安
  • 浅谈制约我县公众安全感提升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15年02月1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年,*县公安局在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公安民警牢记三大使命,认真履行职责,为维护*县的社会治安稳定和服务经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但是,我局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的排名却相对靠后,给全县人民交了一份不尽如人意的答卷。作为大队民警,我深感歉意,但毋庸讳言,当前交警部门在交通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损害了交警的良好形象。

        一、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制约公众安全感提升的因素

        (一)交通安全和秩序管理方面

        *、交通法规和安全宣传力度不大,缺乏科学、有效的宣传手段。从近年开展的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交通安全社会化的全民意识还未形成,全方位宣传教育大协作机制尚未健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条的规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并不只是公安交管部门及其交警应当履行的职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应当在执行职务时大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而更重要的是社会职责,是各级政府、机关、部队、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和义务。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目前公安交警队伍开展的交通安全宣传已超出了其职责范围,而整个社会却没有真正动起来,各级政府还未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交通安全还只是公安交管部门一家唱“独角戏”。

        *、信息和通信建设滞后,难以适应新时期交管工作的需要。目前交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以“江西省红绿灯网”信息平台的建立,促进了警务公开、公正执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在相对偏远山区的我县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较低,网络技术保障跟不上,故障排除不及时,缺乏专人维护,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综合信息的录入、输传、查询、汇总不及时。同时计算机设备普遍老化,单警配置尚未达到人手一套。

        *、部分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盲区,交通事故凸显隐患。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迅猛发展,一大批原有的村镇级道路通行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路况和通车能力及里程普遍提升。但相当一部分村镇级道路在设计施工改造时,路径、路面硬化及加宽等科技含量不高,弯多且急,坡度较大,同时修建道路时公路部门与公安交管部门缺乏沟通,对一些重点路段、主要行政村镇,视情应设置的交通安全警示牌(灯)、斑马线、道路防护隔离设施等未能一次性同步设置到位,间接地导致道路交通安全存在事故隐患。

        *、公安交警执法环境亟待改善,存在“执法难、难执法”问题。公安交警部门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门,依法承担着公安交管执法职责,但在实际活动中,常常发生“执法难、难执法”现实问题。随着法治社会的逐步建立,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群众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而我们的一些民警平时不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加之不少执法人员以管人者自居,执法方式简单,态度粗暴,对待群众“冷硬横推拖”,甚至利用手中职权以权谋私,大搞钱权交易,办人情案、关系案,“吃拿卡要”。执法不公,不仅纵容了一些人的违法行为,也使普通驾驶人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对交警部门正常的执法行为产生反感,一些交通违法者不自找原因而将恕气撒在执法人员身上,进行打击报复和恶意投诉,加之一些报刊、网络等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抓住交警执法中出现的失误和瑕疵,大肆进行炒作,甚至捕风捉影、添油加醋。使很多执法人员心理不堪重负,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惧怕执法的心理,执法质量和公正执法因此大打折扣。

        (二)交警队伍建设方面

        *、交警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从大队人员年龄结构来看,全队共**人,年龄在**岁以上的,就有 **

        名,**岁以下的仅有*名,平均年龄达到**岁,年龄老化,思想退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在队伍当中比较盛行。年龄偏大的民警感觉提拔无望“不求上进”,年轻的民警资历尚浅“难求上进”。

        *、警力不足,执法压力大。全县共**多万人口,****平方公里,****多公里道路, *.*万辆各类机动车,*.*万多名驾驶员,而全县只有交警**人,其中只有**人是授衔正式民警,共他**人是以工代警人员,没有执法权。近几年来,随着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人、车、路”的剧增,公安交警面临的任务不断增多,有限的警力难以满足警务工作的需要,再加之要应付大量的非警务活动,给民警带来了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交通民警的身心健康。以工代警人员由于没有执法主体资格,让其继续在岗执法是自身非法,不让其执法难以适应公安交通管理执法的工作要求。

        *、“从优待警”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是职级待遇仍然无法落实。部分一线警龄较长的民警,从事交管工作几十年,职级待遇未能解决,尽管各地逐年解决了一部分民警的职级待遇,但是由于基层职数较少,一些民警的个人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受挫感,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二是民警超时工资和装备更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警力严重不足,基层民警加班加点呈常态化,但是,公用经费有限,民警超时工资应得的报酬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单警装备不能配发到每位民警,公安系统各警种本应一视同仁,但在实际工作中交警普遍有失落感,如交警人员的单警防护装备基本没有纳入县公安局装备计划整体统筹落实。三是民警身心健康堪忧。交通管理和一些重要活动的警卫任务巨大,民警普遍没有能够得到正常休假,再加上家属失业,子女升学、就业无着落,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导致身心过度疲劳,精神状态不佳,影响工作效率和规范执法。

        *、综合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一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政治业务学习制度不落实,学习教育照本宣科,造成有的民警政治理论匮乏,业务知识不精,对新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只注重文凭的提高,而忽略了自身工作水平的不断增长。二是工作作风不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仍还存在,近年,酒后违章驾车、公车私用、以权谋私等问题还时有发生,再加上服务宗旨意识淡薄、工作态度不好、效率不高、制度不落实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队伍的形象。三是执法执纪不严。有的单位和个别民警在执法时,不能秉公执法,一视同仁,而是搞官民有别,亲疏有别,内外有别,照顾家属、朋友和熟人,偏袒一方,有失公正,引起群众不服和上访;也有的民警不能严格履行执法程序,执法随意性大,重执法的法律效果,轻执法的社会效果,有的在执法中与群众发生冲突,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升公众安全感的对策

        由于我们的交通管理工作和队伍建设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既有历史原因,又有体制和主客观因素。我认为道路交通管理必须实施全社会的综合治理,公安交警要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积极争取当地县委、政府的支持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争取各职能部门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逐步解决队伍建设和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深层次问题,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一)加强交警队伍建设

        *、抓领导班子建设,强化领导效能。一是要讲政治、讲大局,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二是要开拓创新,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责任意识。三是要廉洁勤政,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率先意识。四是要落实各项制度,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规范意识。

        *、抓教育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一是抓好民警的政治理念学习。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政治建警放在首位,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二是抓好民警的业务学习。不熟悉业务,就无法开展工作,不精通业务就不可能做好工作,为此,要按照“三懂五会”的要求结合“三项建设”活动,组织开展好贴近公安交管实战工作的各项业务学习活动。三是抓好现代科技学习。要积极推进科技强警战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提高公安交管工作现代化水平。

        *、抓反腐倡廉建设,改进作风。一抓好民警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好,不断务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抓好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工作。要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党风政风建设的工作重点,认真纠正交警执法活动中出现的侵民、扰民、伤民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三抓好交警队伍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颈势头,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处理违法违纪案件,做到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包庇护短,努力预防减少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改善执法环境。坚持与时俱进,以和谐理念总揽交警工作和队伍建设全局,从增加和谐因素的地方做起,从减少和谐因素的地方改起,切实解决交警执法中影响和谐警民关系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教育的不良倾向,实现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的转变。充分利用包括网络在内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交警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交警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积极争取人民群众对交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树立交警的良好形象,降低民警的执法难度,为交警正常的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落实综合治理,形成道路交通安全齐抓共管的局面。

        *、多举措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及时增加警力,适当发展交通协管员队伍。要通过入警考试,面向社会择优录取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交警队伍,尤其要招收一批会运用科技管理手段管理交通安全的业务人才,提高基层科技管理水平。警力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招收交通协管员来协助交警进行非执法类的日常管理,但要从入口、考核、出口三个关选好用好人,让这支队伍充公发挥在维护交通秩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解决当前警力不足与交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

        *、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交通管理机制。要建立以乡镇政府为主体的基层交通管理责任体系,克服以往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的不良表象,真正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整体参与的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在城市规划、道路设计和建设、事故预防、交通安全宣传、交通秩序治理工作中,政令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努力构建“人人关心交通安全、人人参与交通管理”的“大交通”格局。

        *、加强农村交警中队建设。在一些边远农村增设交警中队,充实人员、装备、车辆,建立基本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办理摩托车证照委托机制。由交警中队组织警力上门为农民和驾驶员服务。

        *、加大整治力度,改善城区道路通行条件。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夏季交通整治”、“酒后驾驶”等专项整治行动,在城区、高速路口等重点路段集中整治,加大执勤执法力度,严查客运车超员、超速、疲劳驾驶、酒后驾车、非客运车辆载客、无牌无证、危险品运输车无证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全面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消除交通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畅通、有序、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安全防范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浅谈推进治安“四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