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交警管理 >> 安全天地 >> 浏览公安
  • 浅谈做好农村“酒驾”交通违法治理的建议与对策

    时间:2015年02月1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目前,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酒驾交通违法治理行动正在湖南大地轰轰烈烈的开展。据湖南常德交警支队统计,今年*月份以来,全市查获农村酒驾交通违法超过**起,农村酒驾违法蔓延得到了有效遏制。如今,农村朋友外出办事,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偏僻,交通管理鞭长莫及,农村交通管理还存在“盲区”,导致了在一些农村公路上,不少酒后驾驶交通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因此,我认真分析当前农村的交通管理形势,制定得力措施加以防范,治理包括酒后驾车违法在内的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才是遏止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本途径。笔者就这一话题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不当之处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分析农村酒驾交通违法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是农村交通违法的突出表现。在农村道路的交通通行状况比较复杂,交通违法现象也花样繁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管理对象复杂。当前在农村公路上通行的车辆非常杂乱,其中不乏有各种二手车、拼装车、报废车,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农民无证驾驶、酒后驾车等现象得不到及时制止,给农村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另一方面,交通管理秩序复杂。由于警力限制,目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城镇,国道、省道等主要路段的管理比较重视,但对农村和偏僻山区管理有些鞭长莫及,致使一些违反交通安全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禁止,再加上农村公路缺少交通安全警示设施,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导致农村交通事故频频发生。

        二是引发农村酒驾违法的因素。引发农村酒驾交通违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总结起来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尽管交警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但是群众总认为没必要教育,自己开车注意点就可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还耽误时间。另一方面,酒后驾车违法现象非常严重。受农村各种习俗文化影响,大凡家里婚丧嫁娶总喜欢摆酒,而大多数群众对酒后驾车危害不以为然,没有从根本上引起高度重视。在农村,机动车主要业务就是帮助乡亲拉货、送客。受农村传统习俗影响,业务办理完成后,都招待驾驶人或车主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驾驶人一般禁不住别人的劝,就喝上几杯。酒足饭饱后就驾驶车辆继续运输,埋下了安全隐患。还有,在走亲戚的过程中,亲戚一般都让喝上杯酒,因此在农村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为交通安全埋下严重的隐患。

        二、加强农村酒驾交通违法整治的几点建议

        如何消除农村交通安全隐患,整治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关系到农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必须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尽快完善农村交通管理体制,整治交通安全隐患,加强农村交通安全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力争把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降到最低限度。

        一是完善社会化管理。我们要积极建立健全与农村地区相适应的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把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作为“政府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逐级负责的社会化、网络化、规范化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我们要结合农村当地特点,“因农制宜”,充分调动农村广大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应该将酒驾等交通违法的宣传教育、违法整治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细化绩效考核,强化基层领导,特别是乡村级两级组织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例如,公安交警部门、农机监理部门、安全监督部门要充分利用农村基层组织,大张旗鼓地开展工作,并着力培养、培训一批义务交通违法监督员队伍,协助管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要建立一支涵盖乡镇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由派出所长、交警中队长、村治保主任和热衷于安全管理的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主体的交通安全管理、宣教队伍,进行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形成管理网络,从而带动农村广大农民群众都来遵守交通规则,协助职能部门管理农村道路交通。

        二是坚持多样化宣教。要想治理酒后驾驶,首先必须坚持强化酒后驾驶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宣传教育要结合农村、农民特点,力争宣传有实际效果。要采取各种手段开展酒后驾驶危害性的宣传教育,除利用新闻媒体、宣传阵地、主题宣传、警示教育等形式外,在酒店门口、农村人口集中区、墟场、农村公路等地悬挂酒后驾驶危害性宣传标语。还要通过加强对农村乐队、歌舞队的辅导,借助他们参与农村过事摆酒、宴请等场合娱乐活动,编排农民朋友赏心悦目的酒驾违法宣传作品,增强宣传效果,增强驾驶人饮酒不驾车、驾车不饮酒和不劝司机饮酒的自我约束力,提高自觉性。其次,全社会要正确引导“酒文化改革”。如今,轿车普遍走进城市人家,开始走进农村大地,可只要上了酒桌就要喝个一醉方休否则就不热情的酒文化依然故我。所以,努力倡导文明、安全、健康的酒文化也是一件长期需要坚持的工作,使“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平安交通酒文化让每个人入脑入心。其次,我们还要注重对酒驾违法者的再教育。在我们的执法实际中,往往是对酒后处罚的人再教育不够。其实,被处罚过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样板,是一部生动典型教材,可以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影响其他人,它产生的影响是广范和深远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比如一个村民因为酒驾被处罚过,可能全村人都会了解到酒驾的危害性,甚至临近村庄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因酒驾被处罚过的人进行补救教育,让其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传授给他周围的群体,让更多的人了解酒后驾车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使交通法规更广范的深入人心。

        三是坚持常态化整治。集中整治酒后驾车,对于打击交通违法行为,提醒驾驶员克服侥幸心理,保障交通安全,无疑是必要的。但集中整治酒后驾车实质是一种运动式执法。虽然交警部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警力、物力、财力资源,对交通违法的问题进行暴风骤雨般地集中整治,对醉酒驾车者一律拘留,在一段时期内整治效果可能会“立竿见影”,交通事故或许会呈下降趋势,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交通违法的问题由来已久,如果交警部门只是满足于运动式执法、应景式执法,不巩固整治成果,整治风暴过后,交通违法问题仍会抬头。因此,从执法效率、维护交通安全持续性的角度考虑,执法有力、常态化管控比掀起风暴更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完善公安交通管理警务、勤务机制,增强农村公安交通管理力量,积极探讨现有警力资源条件下加强农村交通管理工作效能。譬如,我们可以借鉴外省赋予派出所参与交通管理职能,也可以探讨派出所、农村交警中队“所队合一”模式,增强警务管理效能。其次,公安部门要将酒驾违法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作为一项日常执勤执法的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形成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决不能形成集中整治严管,平时疏于管理、视而不见的恶性循环。第三,要本着见违就纠、露头就打的原则,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严查、严处,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查处一起震慑一片,形成严管氛围。

        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种人人监督、人人劝阻、人人管理的氛围,广大驾驶人自觉树立为了你、你的家人和他人的幸福,酒后不开车、开车不饮酒的高尚社会公德,农村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就一定会大大减少,交通事故就一定会大幅度下降,人们的出行安全感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谈一线交警如何加强对非机动车的安全管理
  • 下一篇:浅析如何规范行人的交通行为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