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交警管理 >> 安全天地 >> 浏览公安
  • 浅析如何提高民警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能力

    时间:2015年02月1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交通事故处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交警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因为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不仅是一项执法活动,同时也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对协调警民关系,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具有重要作用。而提高民警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能力能有效预防和遏制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那如何提高民警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能力,我就这个问题我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故处理不够规范。从目前的交通事故办案队伍来看,普遍存在思想老化、知识结构老化,缺乏斗智斗勇的本领,,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办理疑难案件的能力。在事故处理工作中,有些民警对新推行的事故处理办法、各类程序规定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没有掌握其精神实质,没有能够深入细致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而是仍延续老做法、凭经验主义办案,甚至简化规范的处理程序,导致出现事故处理不规范问题。

        (二)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交通事故处理岗位处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各项执法活动都受到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民警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的监督和制约,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对公安交警的期望和要求不断增长,而还有部分民警却没有及时转变思想,仍以管理者自居,对事故当事人态度冷、硬、横,或者对事故当事人提出的问题爱搭不理,或者答非所问;甚至故找各种理由让当事人多跑腿,故意造成群众徒劳奔波,产生“事难办”问题。

        (三)存在办人情案的问题。在办理交通事故案件过程中,有些民警在遇到熟人或亲朋好友托关系、打招呼时,便觉得不好意思拒绝、抹不开人情,在执法办案中就故意偏袒“自己人”,因而也就出现了处理不公平,处罚不公正的问题。

        二、存在诸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警力少,工作量大。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机动车数量的逐年递增,由于公路交通设施的不够完善、驾驶员素质不高和百姓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了交通事故发生量增多。而交通事故处理民警数量少且日常工作量大造成了有些交通事故只能简而处行之,便出现了执法不规范的问题。以我交警大队为例:我大队事故处理民警**人,其中工勤身份人员*人,而我县道路里程

        ****.*公里,机动车有*万余辆,机动车驾驶员为**万余人,每天平均接处警**余起。另外事故处理民警还担负着其它各项工作任务,****年本辖区执行交通警卫任务**起,出动警力****人次;执行大型活动交通保卫任务**起,出动警力***人次。开展专项行动任务**项,召开各类会议**个,政治、业务学习**

        次,警力的严重不足和繁重的工作压力是造成处理不公、执法不严、程序不当等现象的一个原因。

        (二)民警业务水平不够高。一是民警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平时懒于动手、懒于动脑,不看书、不学习,对事故处理办法、各类程序规定不甚了解或者没有掌握其精神实质,工作中运用不到位。二是由于任务多、工作量大不能及时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活动,每次上级机关及本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机会有部分民警由于临时有任务造成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导致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跟不上。

        (三)民警调解纠纷的能力有待提高。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交通事故案件是否办得和谐,更重要的是要取决于办案民警是否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由于部分民警缺乏为民服务意识、宗旨意识,时时以管理者自居,搭官腔、说官话,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采取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造成警民关系紧张。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一句话可以让人跳”。交通事故处理民警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和行为艺术,巧妙的化解群众的误解,这样调解事故起来才能有条不紊,才能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三、提高民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转变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视为一家人,才能公正、公平的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也只有这样你在老百姓的心中才会有地位,才会使公平正义得到体现,才能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所以要以提高民警思想认识,加强民警政治教育为重点,经常性的组织开展“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执法为民教育”、“爱民实践大走访”等活动,教育民警要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人民警察为人民、人民警察爱人民”思想,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坚持人性化执法,要与当事人建立起一种平等、互信的人际关系,把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人民满意交警、促进警民和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高效执法、人性化处理的交通事故作为工作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执法质量。

        (二)做好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学习培训机会,特别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每年的教育培训工作,对新出台的交通事故处理执法工作规范和道路交通处理工作制度等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要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规定》,掌握其相关内容,使之转化为实际办案能力指导事故案件。学习过后要组织民警对所学知识进行测试、考核,从而激发民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经常组织基层办案民警参加法院的庭审,让办案民警了解法院审判程序、发现办理案件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等,使自己在今后办案过程中不走或少走弯路,同时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及时组织民警进行通报和逐案剖析,避免类似的问题在其他民警身上重复发生,切实提高执法质量。

        (三)抓好监督检查工作。“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是实现人性化执法的重要保障。一是落实好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结合民警执法工作实际,每名执法民警都要建立执法档案,客观、真实、全面、地记载各类执法活动,保证出了问题都有据可查,从而杜绝责任不清、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问题。二是健全完善案件逐级审核制度。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出现了问题就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健全完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集体审议制度。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坚持群策群力、广开言路,为执法工作出谋划策,为执法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四是建立交通事故处理回访制度。对当事人及时进行回访,了解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的满意度,并与信访投诉工作相结合,对出现问题、或当事人不满意的案件要及时予以弥补,并对民警进行专项教育,把握预防、遏制执法问题的主动权。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浅析如何规范行人的交通行为
  • 下一篇:关于治理占道经营违法行为的几点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