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民警如何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二)
作为公安机关的最小单元,基层民警怎样促进和谐社会跨越前进、飞速发展,笔者结合多年乡镇派出所工作,认为优秀的基层民警只有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技巧,“进百家门、识百家人、知百家事、解百家忧”,方能更好的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只有在“进门、交心、知情、办事、惩恶”上下功夫,警民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和谐,才能筑牢稳定之基、平安之基、和谐之基,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方能强盛。下面,就基层民警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谈一下粗浅看法:
一、要融入民众群体,进得去门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瓶颈问题。“进门”是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前提,唯有进得去门,融入民众群体中,才能谈得上交心、谈得上办事、谈得上和谐。“进门”有三种:一种是进得去老百姓“家”的门,另一种是能够进得去辖区上“百”户民众的门,还有一种就是进得去群众的“心门”。“进门”说起来很容易,穿上警服,随便到老百姓家一走一过,任务完成,很简单。其实仔细做起来却不是很轻松的事儿,而且很难。首先,难在居民家遍布街头巷道、村头田埂,民警只有扑下身子,步量到每一家;其次,难在老百姓能不能真心实意欢迎民警进家门、坐炕头,能不能敞开心门向民警讲真情、说实话。第三,难在基层警力不足,治安案件查结、警卫任务等占用大量警力,民警难以抽身经常下辖区、进家门。近几年,基层派出所新鲜血液不断注入,80后的民警成为公安机关生力军。基层民警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80后,不愿做、不会做、做不好群众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导致了群众基础薄弱,“进门”难,工作开展更难。笔者认为,进得去门要做到“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基层民警要转变思想认识,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实现理想、体现价值。要加深对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认识,善于接近群众、心里想着群众、胸怀包融群众、感情融入群众,把身份尽量摆得低一些,态度更加和蔼一些,把自己当作老百姓家中的一员,平时多串串门、多拉拉家常、多交流感情,在群众中打下深厚的根基,我们的工作方能如鱼得水,无往不胜。二是方式方法要到位。我们要带着一颗谦虚的心、诚恳的心,迈进老百姓的家门,要借警务室平台的良性运行,积极调整勤务方式,采用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等灵活的勤务模式,解决“进门难”问题。对农村居民要利用挂锄、猫冬等农闲时间入户走访,对乡镇居民要利用中午、晚间和双休日等时间登门拜访,既能提高见警率、又能都进得群众家门。特别是群众家中有婚丧嫁娶等大事小情,尽量到场,老百姓就会把民警当作家里人,久而久之,民警就成了城市里的“村里人”,有什么事都愿意同民警讲、向民警说。三是服务措施要到位。民警要带着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想法去“进门”。要借“三访三评”、“ 平安雪城”、“百日护游”、“春季护航”等工作契机,积极深入到群众当中,发放警民联系卡,宣讲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常识,并积极为群众代办户口、发放二代身份证等,为群众解决关系切身利益的困难。同时,要深入村屯,为孤残人、贫困户送去温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要培养群众感情,交得上心 “交心”是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基础,“进门”是为了更好的同群众“交心”,培养群众感情。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民警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同群众交心。那么,交心要交什么呢,不外乎同群众交真心、交爱心、交虚心。一要真情实意的交心。和群众交心,要用真心交,让群众看到民警的真心。同群众交流时要注意语言艺术,切忌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也不能打官腔。讲话语言要真情实意、形象鲜明、幽默风趣、朴实通俗,要用群众的语言与之交流,使群众听起来声声入耳,感到亲切朴实,要有感染力,这样,群众也能把真心交给民警,使民民警与群众真正产生情感共鸣,密切警民关系。二要大爱无疆的交心。要像爱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爱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家中的一员,心里时时装着群众,做晚辈、做兄弟,做群众心里的顶梁柱、主心骨,让群众感到民警是真心爱着他们,让群众觉得离不开民警。三是虚怀若谷的交心。群众能够向民警反映情况、发泄牢骚、诉说心愿,那是把民警作为了贴心人、知心人。况且群众反映的情况是最基层的信息,来源也是最真实、最可靠的。民警要谦和,用健康快乐的心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听在脑中、记在心坎、落在行动上。 三、要拓展信息渠道,知得民情 知情是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保障。知情要知得民情、知得社情、知得敌情。民警能够与群众交融在一起,拓展信息渠道、搜集社情民意就会轻而易举,就会更好的为群众办事服务、为打击服务、为维护稳定服务。一是要牢固信息主导警务理念。基层民警要深入辖区,依靠群众,多跑路、多交谈、多观察、多倾听、多记录、多分析,做到腿勤、嘴勤、眼勤、耳勤、手勤、脑勤,及时、准确获取敌情、社情、政情、民情等信息。要做好情报信息的及时采集、录入和完善,确保情报信息的完整、准确、鲜活、共享。二是要牢固重点人员查控理念。通过全面搜集涉及政治稳定的相关情报信息,对不稳定群体和重点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耳聪目明;基层民警要通过情报信息的采集、运用,熟悉了解“社会人”,及时掌握“高危人”,盯死看牢“重点人”, 掌握不稳定群体和重点人的现实表现,防止形成波及面广、社会危害大、影响坏的群体性事件,牢牢掌握稳定社会治安局面的主动权。三是要牢固服务现实斗争理念。对情报信息工作中获取的案件线索,要通过采取多种侦查措施和手段,获取证据,适时破案,最大限度的为现实斗争服务。 四、要解决矛盾纠纷,办得成事 办事是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桥梁。办事要办群众所想之事、所需之事、所难之事、所急之事,要讲究工作效果,全力构建新时期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警民关系。一是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基层民警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提升群众对公安民警的信赖度和满意度。基层民警要从广大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立足实际多做便民利民之事,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性化服务。要针对群众法律知识淡薄、办证难、审批难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采取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协调相关部门等方式,为群众释疑解难、代办户口、户籍证明,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户口,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为百姓提供方便。二是坚持不懈为居民做好事。基层民警要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通过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济困等活动,走访辖区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人员等弱势群体,全心全意地做好事,送爱心、送支持,倾听他们生活中的难处,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同时协调各方力量,从源头上帮助这些特困家庭度过生活难关,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要积极探索为民服务新途径,努力健全为民服务新机制,坚持不懈在物质上帮助、在精神上关爱群众,帮助破解民生难题,为群众致富提供信息引导,帮其脱贫致富。三是尽心竭力为百姓化纠纷。社会矛盾化解是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基层警务活动中接触最多的是因田地、林木、婚姻、家庭等问题引发的群众内部矛盾纠纷,这些鸡毛蒜皮、无关大局的矛盾纠纷处理不好很可能成为重大恶性案件、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使矛盾纠纷扩大,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基层民警要深入辖区,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巧妙运用乡规民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现实案例等群众容易接受的道理说服感化双方,尽心竭力化解矛盾纠纷。重点围绕热点、敏感点、矛盾点等问题,采取灵活的方式,早发现、早介入、早疏导、早化解,严防矛盾恶化,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解决小案件、小纠纷、小事情,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样才能积小安为大安,聚小和谐为大和谐。 五、要严格公正执法,惩治邪恶惩恶是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宝剑。群众最需要什么?要的是和平、稳定、祥和。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公安机关作为国家维护稳定的专门力量,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对社会稳定的总要求,把稳定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基层民警要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高擎惩恶利剑,锋利打击尖刀,筑牢稳定之基,畅通和谐之路。一是要打击开路。要坚持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主业”的理念,把打击犯罪作为载体,拉动公安整体工作水平提升;把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多破案、多追赃作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要立足岗位实际,充分利用大情报系统平台,以查询比对、分析研判为手段广辟线索来源,树立精确打击理念,转变侦查破案模式,坚持露头就打的原则,组织专门力量重拳对有组织犯罪、侵财性犯罪、黑恶犯罪、侵农坑农害农犯罪等进行打击,打早打小,打出成效。二是要整治推进。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积极主动服务为牵动,创新公安行政管理思路、方法、手段、机制,着力提高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辖区行业场所、易燃易爆、校园周边等单位的治安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把控制和预防事故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同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强烈的治安乱点入手,特别是“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案件,落实责任,出重拳、狠打击、严治理,净化社会风气,倡导积极、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三是以巡促防。要形成巡控工作常态机制,组织警力在易发案时段加强对辖区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及主要街道、案件频发区域的巡逻防控,提高群众见警率,白天见警徽、夜间见警灯,预防和减少盗窃、抢劫、抢夺等可控案件的发生。巡控中,巡控民警做到着装整齐、按照规定佩带单警装备,文明执法、礼貌待人,慎重处置,对疑人、疑车、疑事要严格盘查,善于观察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因情施策,妥善处置。对群众的报警、求助,要热情接待、文明执勤、认真办理,展示新时期公安民警良好形象,提升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