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初探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主动适应动态治安形势发展,严密治安防控网络,提升我县公安机关动态治安条件下整体治安防控能力,着力构建和完善我县打防控一体化、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配套的立体型、全方位的治安防控体系,为打造“平安梁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面对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构筑完善动态治安条件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县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全县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治安防控网络逐步织密,打防控整体水平逐步提升。但是随着我县大建设步伐的加快,人财物流动的加剧,社会治安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治安防控网络建设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一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治安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急需有新的提升;二是三台合一系统已建立,但快速反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平台接警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监控系统虽建立,但视频监控人员配备不齐,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眼”进行巡逻并有效指挥巡逻民警快速处置;三是街面防控力量密度不够,各巡控单元之间联动不畅,由全县警力有限,街面防控力量一足;四是社区防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基层治保力量和群众资源还没有最大限度组织利用起来;五是单位内部的治保组织功能弱化,防控措施难以有效落实;七是阵地防控不够深入,特别是对重点阵地的深层次信息掌控不住;八是互联网“虚拟社会”防控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九是出城治安卡点建设由于受到城市道路改造的影响,还不能形成有效的全封闭堵控格局; 二、我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 全县各级公安机关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紧紧抓住“三基”工程建设的难得机遇,坚持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以科技强警为支撑,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警力配置、落实警务保障、开展群防群治,在全县形成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协调,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社区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以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警民结合,动静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打击有力、防范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的警务机制,着力构筑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研判体系。要把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置于防控体系建设的先导性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分析不同时期各类案件时空规律、地域分布、手段特点、犯罪成员构成及职业特征,及时上网发布,指导防控实践。要建立治安评估机制,每月以发案、破案及群众反映等为主要指标,判断辖区社会治安良性转化情况,评估工作绩效。要突出情报信息在治安防控工作中的综合应用,承担治安防控任务的警种和部门要主动了解本辖区内社会治安状况和违法犯罪活动特点,充分利用情报信息研判成果,适时调整工作重点,改进防控举措。担负防控工作任务的民警在上岗前,要准确了解辖区内近期治安情况和防控薄弱环节,并根据治安动态及时调整防控措施,提升防控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和完善以专业警种巡逻防控为重点的巡控机制,着力构筑社会面巡逻防控体系。根据我市城市布局、道路结构、发案特点和警力规模,按照“有利于落实责任、有利于快速反应、有利于指挥协调、有利于相互支援”的原则,科学划分巡区,建立以指挥中心为龙头,巡警为主体,交警、武警和机关警力为辅助,治安辅助力量为补充的勤务联动机制,构建分层、分时段网格布警、多警种联动布防的立体化巡逻防控格局。 (三)建立和完善以社区警务为载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着力构筑覆盖全面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以深化社区警务战略为主线,以创建“平安社区”为载体,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开展群防群治,严密社区防控,维护社区稳定,以社区的小治安促进社会的大治安。社区民警要结合社区警务工作的深入推进,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认真谋划社区防控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在警务区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综治警务室”、“合署警务室”等做法,发动和依靠社居委工作人员、社区治保人员、计生专干等基层党政力量,组织物业保安、义务巡逻队、专职巡逻队伍等社会资源,加强联调联处、群防群治,把社区治安防控主动融入社区工作;建立以巡访为主的勤务方式,把社区基础工作与治安防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防控效率;发扬基层首创精神,统筹考虑警力、警情等因素,推行弹性、错时、动态接处警等工作机制,把防控力量投放在治安最复杂、群众最需要的时间段上。根据社区自然环境、治安状况等因素,落实各项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努力以小区域的治安稳定带动整个社会的治安稳定;要建立社区警务工作机制,切实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把“发案少”作为考核社区民警工作的主要指标,督促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开展各项防范、管理和服务群众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以高危人群为重点的人口管理防控机制,着力构筑人口管控网络体系。要按照现住地管理与户籍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派出所为基本单位,建立完善函调工作机制,追求人户的一致性,把辖区实有人口全部纳入管理范围,重点管住、管好高危人群。加强对外来人口、暂住人口集聚地、落脚点和务工场所检查管理,切实提高登记率、办证率,发现打击藏匿其中的犯罪分子。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和戒毒人员以及潜在危害社会的人员,要严格落实控制、帮教措施。加强对闲散青少年、有轻微违法行为人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防范和打击各类高危人群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依托派出所基础信息系统和高危人群管控平台,把社区内昼伏夜出、经济收入明显不符、具有前科劣迹以及来自高危地区的外来人口全部纳入视线,落实各项管控措施,提升违法犯罪活动的控制力和发现力。 (五)建立和完善以落实治安责任制为核心的重点要害部位治安防控机制,着力构筑单位内部和要害部位的管控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单位保卫组织的作用,以巡逻看护、安全检查为基本形式,加强内部单位治安防控工作。依照有关法规,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督促内部单位落实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加强保卫组织建设,“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尽好自家责”,形成单位负责、公安监管的格局。特别要加强对党政首脑机关、金融营业网点、水电气热、易燃易爆等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以及单位内部保密室、财务室、仓库等重要部位的保卫工作,严格落实各项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确保安全。 (六)建立和完善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的阵地动态管控机制,着力构筑重点阵地管控体系。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信息警务平台和专业控制措施,实现重点阵地的动态化控制,全面提升发现、控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要坚持信息主导警务,拓展信息来源渠道,抓住管控工作主动权。要加强行业场所信息员队伍建设,对案件多发、高发以及违法犯罪分子易于利用的行业场所,要大力物建刑事特情和治安耳目,努力收集深层次信息和违法犯罪线索。大力推进旅馆业住宿登记系统、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管理系统、网吧实名登记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高系统的覆盖率。全面落实相关行业的实名登记和报送制度,提高登记率、传送率,及时发现行业场所的可疑人员和可疑物品。 (七)建立和完善以虚拟对象为重点的网上巡查机制,着力构筑“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坚持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公开管理与有效打击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建立网络评论员管理体制。按照“问题早发现、矛盾早化解、隐患早消除”的要求,建立舆情研判机制,从指挥中心、政工监督室、基层所队建立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敏感节点、敏感问题、敏感事件,及时发现和跟踪网上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趋势,评估舆情影响网络预警信息,有效提高“虚拟社会”的管控针对性和时效性。(八)建立和完善以相邻市、县相互协作的治安防控机制,着力构筑跨区域联防体系。在工作紧密、周边地缘相邻的市、县公安机关之间或部门之间,建立日常的联席会议或情报交流制度,定期通报治安情况,分析治安问题,交流经验做法,加强相互协作,适时联合组织开展严打整治行动,解决相邻交界地区的各种突出治安问题,消除治安管理的盲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