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防控体系建设之浅见
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是致命的,其影响之大、损失之重、伤痛之深,令人难以接受。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基本平稳,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威胁依然存在。如何在防控上开拓创新,在交通事故预防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依然是交警部门不懈探索与思考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道路交通事故防控体系建设情况
*县农村道路所占比例达**%,交通状况复杂,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摩托车无证无牌、超员超速、人货混装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较普遍。涉摩交通事故发生频繁,占事故总数约**%,严重威胁着广大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改变这一状况,*大队苦寻良策,突破创新,因地制宜,在宣传教育、路面管控、联勤联动上做文章,加大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了涉摩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机制,并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点、线、面”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防控体系。一是主动会同县安监、交通、当地乡(镇)、派出所、农业等部门,对辖区农村道路辐射的所有乡(镇)和村社进行了走访,挨家挨户对摩托车数量、驾驶人人数以及新车注册登记数等资料数据进行摸底调查;二是利用乡(镇)赶场有利时机及“春运”、农忙、中秋等重要时段,联合当地乡(镇)“交管办”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散发交通安全宣传资料;三是成立了“摩托车之家”民间自治组织,以乡(镇)政府名义每月召集各村社的摩托车驾驶员举办业务知识讲座*次,提高摩托车驾驶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四是与治安、基层派出所等警种协作,结合省、市开展的“涉牌涉证行动”等各项专项整治行动,每周开展摩托车专项整治活动*次,对查处的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一律实行顶格上限处罚,并对导致重特大事故上升的摩托车无证驾驶行为坚决予以行政拘留。仅****年年初至今,就查处了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余起,拘留了**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者,震慑力度空前,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今年,通过打造“点、线、面”的摩托车交通事故预防体系,涉摩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四项指数分别下降了**%、**%、**%、**%,效果非常显著。
二、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紧密相关的因素
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表面上是偶然的,实际上有其必然性,无论是人的因素,还是车和路、环境、管理等因素,都是内在隐患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人的方面,有操作不当、意识淡薄、长期交通违法的积患;路的方面,有危险警示不力、整改不全、设计不科学的硬伤;车的方面,有机件破损、质量不合格、缺乏检修等先天不足;天气方面,有雨、雾、冰、雪等恶劣气候的“袭击”;管理方面,交管手段滞后,意识淡薄、制度不全等。上述任一个因素突然发难,都可酿发一场大事故。
(一)人的因素。作为重要参与者的人是道路交通安全与否的首要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机动车驾驶人文化素质较低、驾驶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职业道德等,造成措施不当,超速行驶、疲劳驾驶、违法停车等交通违法现象普遍,从而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其中,超速行驶、疲劳驾驶、违法超车则主要是驾驶人主观上的过错造成的,而措施不当与驾驶人的驾驶技能、观察外界事物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有关。
(二)车的因素。车是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元素,影响车辆安全行驶的主要因素是转向、制动、灯光等部分机件。由于机动车种类繁多,性能差别大,安全性能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同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机动车处于各种各样的环境,承受着各种应力,如外部的环境应力、内部功能应力和运动应力,以及总成、部件等由于结构和使用条件,如道路气候、使用强度、行驶工况等的不同,车辆技术状况参数将以不同规律和不同强度发生变化,或性能参数劣化,导致机动车的性能不佳、机件失灵或零部件损坏,最终成为酿成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因素。
(三)路的因素。道路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结构不合理,如弯道过长、连续下坡等;道路的转弯半径过小,车辆易发生侧滑,驾驶员的行车视距过小,视野盲区过大;道路标志标线设置不科学、数量不足;道路景观过于单调,容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致使反应迟缓。急弯、陡坡、悬崖、深谷,这些险要地段缺乏明显的警示标志,是酿发恶性群死群伤特大事故的客观因素。
(四)天气因素。受雨、雾、冰、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道路能见度下降、路面冰冻、湿滑,车辆制动性能下降,在这种恶劣的交通环境下,极易发生二次碰撞、多车追尾的交通事故。
(五)管理因素。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仍处在较低水平层面上。一是警力不足,整体执法水平不高,装备不足、落后,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措施跟不上,覆盖面小,使一些路段处于失控失管状态;二是道路交通设施欠缺,一些山区临河、临崖、靠山、过涵洞的路段防护墙、防护栏等设施不全;三是交通科学技术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四是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社会化管理交通各项措施没有落实,各有关部门缺少紧密、长期的合作,单打一或只考虑本身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管理决策者的思想观念不适应,特别是习惯于传统的角度下考虑决策问题,未能根据市场经济变化的情况来决策和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如何构建重特大交通事故防控体系
从*县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得出,要建立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点、线、面”的防控体系,就要在细化防控领域上下功夫,将重点、难点单列出来,逐个击破,管理防控措施细分到车辆种类、道路种类、人群种类及部门责任。在这一过程中,交警部门应立足现有条件,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局限在警力不足、群众安全意识差、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难以短时解决的问题上,要建立起由点连线,由线到面,全方位、立体化的事故预防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创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交通环境。
(一)在“点”上,细化措施,细化责任,严防死守。这里“点”指的是公安交警部门。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中,交警部门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从“人”、“车”、“路”、“治”四点上入手,切实抓好宣传教育、源头管理、隐患排查、路面管控四项基础工作。
*、在“人”上狠下功夫。一是提高广大民警对交通出行安全的认识,要求其树立防范意识,千方百计提高道路交通事故预防能力。二是加强重点驾驶人的宣传教育。定期深入客运站和危化品运输单位等重点运输企业,组织企业负责人及在岗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学习培训,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安全行车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强交通参与者的阵地宣传。坚持违法处理、车管、事故处理等窗口宣传阵地建设,通过播放宣传光盘、摆放展板等方式,让违法人员和办事群众在接受处理和办事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四是加强社会面宣传。注重发挥媒体的效用,通过在有线电视、广播、报纸及互联网网站上设立专栏,曝光严重交通行为、举办专题讲座、推行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着力提高全社会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
*、在“车”上狠下功夫。一是坚持源头把关。加强与客(货)运企业的联系,通过签订安全责任状,层层分解落实安全责任,防范隐患车辆出站上路行驶。二是坚持事故通报制度。定期将事故发生情况及周边发生的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及时通报给各企业,经常对广大驾驶人普遍开展深入的交通安全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违法驾驶的严重性,从思想上绷紧安全这根弦。三是突出抓好重点车辆。经常会同城管、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客运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工程运输车、搅拌车等重点车辆的管理和道路检查,对于发现的超员、超速、“病车”上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除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上限进行处罚外,还将按照安全责任状层层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四是坚持重心下倾,关口前移。经常性地帮助发生交通安全责任事故的客(货)运企业分析原因、查找隐患、制定措施,指导、督促运输企业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管理措施,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车头、每一个人头。
*、在“路”上狠下功夫。主要是会同安监、交通等相关部门,以客运车辆通行的国省道为重点,按照交通标志标线清晰、规范、连续,弯道、坡道、桥梁、隧道路段设置警示提示标志或者减速设施的要求,加大对道路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完善安全管理和防护设施。对排查出的道路安全隐患,提请地方政府实施分级挂牌督办,确保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对交通标志不连贯、交通标线不清晰、视线诱导设施不齐全、交通安全设施破损的,通报经营养护单位修复、完善;对因多雨出现道路损毁、易积水和塌方的普通公路路段及漫水桥等,报请政府挂牌治理,必要时由交通运输部门对客运班线进行调整,禁止客运车辆通行,预防和减少因道路隐患发现不及时、整改不到位而诱发的各类道路交通事故。
*、在“治”上狠下功夫。深化路面主战场,紧紧围绕“抓重点时间、巡重点路段、查重点违法行为”的总目标,提高对管控路段的巡查频率,最大限度地推动警力下沉,切实形成全面动员、全警参战的强大声势;深化重点违法行为集中整治,对无牌无证、超载超速、违法超车、违法载客、酒后驾车、疲劳驾车、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等重点违法行为,推行科学合理的专项整治,通过减少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和维护良好通行秩序达到减少事故发生;深化重点区域整治,根据道路交通的特点和摸排的路段信息,突出对主要干道、危险路段、运输线路、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治理,实现运输线路安全、农机不违法载人、学生平安出行、摩托车“三率”(注册登记率、检验率、驾驶人持证驾驶率)大幅度提高,路面通行秩序管控力大幅提升。
(二)在“线”上,严抓严管,严防严治,高压运行。这里的“线”指的是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道路交通安全涉及人、车、路等多个方面,涉及多个相关部门的工作,仅靠一个方面,一个部门的工作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必须多管齐下,多策并举。目前,我县**个乡镇已全部建成专门的“交管办”,专门负责辖区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各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人、车、路三大重点,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突出抓早、抓小、抓苗头,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夯实基础,筑牢交通事故预防第一道防线:公安交警部门要坚持重拳出击,营造严管氛围,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做到见违必纠、纠违必严,始终保持严管严治的高压态势,力求达到纠处一起违法行为,教育一片群众,预防一批事故的效果;运输管理部门要督促各运输企业建立完善交通安全责任制,严查制度执行和责任落实情况;安监部门要牵头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交通安全“黑点”的整改,严防在同一点段、因同一原因再次发生事故;乡镇“交管办”及辖区派出所要发挥人熟、情况熟的特点,加强源头管理,加强路面管控,盯紧重点车辆、重点人员、重点路段。
(三)在“面”上,政府牵头,高效协调,健全制度。在这里的“面”,指的是党委政府总揽,协调职能部门,实现部门积极参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良好局面。交通事故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仅仅依靠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必须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一个运转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依法确定有关主体在预防事故中的权利和义务,而实现这一局面,光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需要健全交通安全联席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议事制度、日常工作制度、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促进机制的完善并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实现交通事故预防有人抓,事故隐患有人治,交通安全管理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总之,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部门积极有效的统筹、协调、规划,明确分工,履职尽责,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框架体系,持续深入推进道路安全管理工作,将成功做法形成制度,用制度巩固平安创建成果,保障平安创建常抓不懈,全力解决道路安全管理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确保道路交通持续安全畅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