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警务管理 >> 治安警察 >> 浏览公安
  • 浅谈农村治安防范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5年03月11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要求。从****年底,*区全面推进了现代化防控体系建设,积极重组城市巡逻防控工程,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区来看,全区土地总面积约***平方公里、人口约**万人,农村面积和人口就占到**%、**.*%。因此,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直接影响到全区防范体系工程建设。笔者现结合全区农村治安现状,就如何加强农村社会面防范工作,浅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当前*区农村治安现状

        一是刑事案件多发,侵财性案件高位运行。农村入室盗窃、盗窃家禽家畜、盗窃车内财物、故意伤害诈骗等案件发生一直呈高位运行状态。****年来,*区农村发生***起占总数的**%,盗窃车内财物发生**起占**%,故意伤害案件**起占**%,抢劫、抢夺、把行、诈骗等案件占的比例也较高,全年发生的两起杀人案件也发生在农村边缘地区。刑事案件频发使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遭受伤害,也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稳定大局。

        二是黄赌毒、寻衅滋事等治安问题日渐增多,邪教活动在农村屡禁不止。随着农村人民物质水平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娱乐方式局限,为弥补心灵空虚和寻求刺激,便容易沾染黄赌毒、酗酒等恶习。有的人法制观念淡薄,言语和利益的冲突容易使人丧失理智从而导致伤害他人的行为发生。同时,一些邪教组织利用农村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底,辨别是非能力弱打着“真善美”、“治病救人”的幌子宣扬邪教谬论,蛊惑控制人心,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秩序不稳定因素。

        三是矛盾纠纷易激化,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群众文化程度相对低下,风俗民情相对“彪悍”,法制观念相对弱化,且既得利益思想严重,又不善于采取法律手段求助解决,往往因为区区小事发生利益冲突,轻者吵骂不休,重者拳脚相加,还有的邀集亲朋好友聚众械斗,不少纠纷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调处发生“民转刑”案件。同时,我区“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在土地流转和城镇化建设中涉及补偿不到位,医患纠纷以及民间高利贷、少数企业恶意欠薪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矛盾激化从而发展成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二、*区农村治安问题的原因

        一是农村防范基础薄弱。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落后,技防工程建设程度不高,有的地方虽然主干道、主要路段区域有监控,但清晰度不高,影响案件侦破工作,一定程度造成发案高而破案少。农村青壮年人员大多外出务工或经商,不少乡镇形成“空关村”。在家人员大多为老弱病残,自身保护能力较弱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侵犯目标,因而多发生如入室盗窃、诈骗、盗窃家禽家畜案件。受教育程度影响对物防技防认识不高,农民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不高从而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二是农民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由于基础法律教育宣传工作不足的因素,农村地区法律教育工作发展滞后,许多农民在法律上一窍不通,农民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法和守法。遇到问题只会以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成了纠纷、打架、酒驾等治安案件发生的诱因。有的人因不懂法或碍于人情不去利用法律武器来寻求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一些农户家中发生盗窃案后怀疑是本村人作案就不报警,这样不但使破获农村盗窃案件的有利线索流失,更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三是农村经济转型,矛盾易发难处。农村经济机构的调整和优化,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农村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为矛盾的滋生提供了诱因。农民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得不到及时很好的解决,便容易造成扯皮上访、阻碍施工、打架斗殴等群体性事件。

        四是家庭教育缺失,青少年犯罪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农村外出务工或经商家庭将子女交由老人代养,青少年在成长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农村青少年尤其留守青少年思想空虚、是否观模糊、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单薄,更得不到成年人的教育帮助和正确引导,很容易沾染赌博、打架斗殴甚至盗窃、抢劫、吸毒等刑事犯罪。

        三、农村治安防范的对策

        一是加大农村技防物防工程,提高群众防范意识。积极争取政府技防经费投入,努力提高技防工程重点路段和区域的安装率。加大对农民安全防范宣传和技防物防适用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民防范水平,如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开展知识讲座。充分调动农民主动参与技防物防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技防物防入户。

        二是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群众守法用法意识。有效利用农村会议、广播、板报、标语等宣传工具深入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知识援助。让人民群众熟悉法律,了解违反法律的后果。遇到事件、纠纷时能够主动积极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会同学校及家长加强对青少年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塑造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培养青少年的法制观;同时不断深化校园周边的环境综合治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是加强警情研判机制,因地因时合理科学规划巡逻勤务模式。加强对本辖区及辖区周边乡镇的案件发生情况进行每日、周、月研判机制,深入挖掘发案规律,根据案件发生的季节性、区域性和被袭击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巡逻防范及宣传防范工作。如农忙季节注意防盗,假日注意宣传防范寻衅滋事、打架斗殴、酒驾现象,夜间单身女性下班路途加强抢劫、抢夺和性侵犯防范。

        四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将专业队伍和民间治保力量相结合有效开展巡逻防范工作。我区南北地区乡镇农村住户集散特点差别较大,根据不同地域农村的特点来规划巡防模式。如里下河上河地区,农户住家分布散而广,群居率不高,住家多与农田相靠便于农活。农村交通工具都能到每家每户门前,因而容易成为白日闯、诈骗、盗窃家禽家畜的侵犯目标。因此,根据案发时间地域规律,合理开展汽车、摩托车、电瓶车巡逻,尽可能做到对重点路段、易发案件地区的巡逻全覆盖;下河地区,农村住家多以群居为主,住家户户相连,巷道狭窄,乡村公里只能连到村头,车巡覆盖率不高。因此,要充分利用治保力量,建立良好的警民沟通渠道,合理奖励调动农村治安人员的积极性,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同时加强对农村各人口及主要巷道的技防建设,有效开展网上巡逻。

        五是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控,深入开展设卡、盘查工作。积极开展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工作,随时掌握重点人员的动态,特别是有盗窃、抢劫、寻衅滋事、吸毒前科的人员和可能发生极端暴力行为人员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积极消除隐患。针对重点时节及案发情况,加强对乡村人员密集场所等案件高发地段的巡逻盘查工作。积极研判,在重点时段对主干道交叉口、犯罪嫌疑人来去可能经过的路段进行设卡盘查,加强对可疑人员盘查力度来威慑犯罪分子,也加大了对犯罪的打击力度。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创新网络监督内控机制 确保执法在阳光下运行
  • 下一篇:浅谈农村建房纠纷的原因与对策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