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关于建设法治公安问题研究

    时间:2015年03月16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党的*大和*届*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作了全面部署。随后,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会上便提出了建设法治公安的新目标。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度,明确提出了加强法治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公安机关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只有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本质特征,找准本部门在依法治国方略中的位置,全面推进法治公安目标体系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执法机关的作用,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重任。

        一、深刻认识建设法治公安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法治公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其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公安机关作为国家依法设立的、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依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社会稳定。建设法治公安,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建立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公安队伍;就是要按照创建法治中国的需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人民满意的公安队伍。这样的队伍不但要有把握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能力,更要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经验。

        (二)建设法治公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是公安执法工作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是建设法治公安的根本目标,其具体要求公安机关要牢记“公平正义是公安机关的生命线”,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要努力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不断提升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水平。公安机关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扩大执法公开范畴,创新执法公开方式,畅通执法公开渠道,建立执法办案信息查询系统,真正把执法活动置于阳光之下,让公平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三)建设法治公安是深化公安改革的必然要求。公安改革是指党和国家以及公安主体,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治安形势而进行的关于革除公安工作中陈旧落后的东西,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各种公安关系,发展一切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安机职能作用、提高公安战斗力因素的活动的总和。公安改革是法治中国建设和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建设法治公安则是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必然要求。全国公安机关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会后,公安部印发了《公安机关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任务和阶段目标》,提出了之后一个时期建设法治公安的目标,方案从执法能力、制度、管理、机制、信息化、办案场所管理、公开性建设、执法示范单位建设等八个方面举措,对深化公安工作改革作了具体安排部署。

        (四)建设法治公安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内容本身就涉及中国各领域、各个方面。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按照十八大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中。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公安机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整个法治进程的推进力量乃至于保障力量。所以,公安机关的法治水平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文明程度,而建设法治公安则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唯有准确把握国家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牢牢抓住建设法治公安的新目标,进一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方能担当建设法治中国之重任。

        二、建设法治公安所须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法制”的缺失。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然从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看,“法制”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一是法律法规的缺失。例如公安机关在网络安全、药品食品安全、金融犯罪、虚拟物品交易等方面很难着力,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方面没有法律法规可依或法律法规不完善,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既要公安机关有所作为,但欲作为时却表现出无法可依的状态;二是程序制度的缺失。“程序是法律的心脏”,我国法律程序制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有法不依、法理不畅。程序的缺失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失去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接受,导致权力的失控和腐败的滋生,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影响民主和法治化进程。

        (二)、“文化”的缺失。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果说“法制”的缺失是“硬件缺失”,那么“法治文化”的缺失则可以称为“软件缺失”,也可称之为法治精神的缺失。中国法治文化的缺失主要受传统文化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固有文化中自古以来便缺乏法治精神,传统文化不仅不能萌发出民主、法治的精神,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民主、法治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反而成为民主与法治的反方向力量。传统文化对法律信仰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权大于法”的观念,使得法律权威难以树立,进而产生对法律的不认同,不论是主张法治的法家还是主张德治的儒家,其共同所持的“法治工具论”使得法律追求平等、自由等其他价值得不到彰显。在“人治”主义传统下,造就的顺民更使得法律认同缺乏主体要件。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法律观念和法学理论沉湎于功利主义法治观中,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法律观使得法治文化缺少一种必要的理性精神。

        (三)、执法主体资格人员素质不高。《孟子.离类篇》里有一句名言“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说,即使是再好的法律也不能自动实施,它必须靠人去了解、掌握和执法。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公安的新目标,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去执行。但从公安机关整个执法队伍来看,执法主体资格人员素质还普遍不高。一是执法主体资格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目前在岗的执法人员很大一部分未受过正规的普通高等教育,所持学历基本上是成人大专、成人本科学历,致使专业素质难以保证。二是部分执法主体资格人员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业务素质偏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许多民警仅仅把工作看着是一种谋生工具,上班后不爱学习业务技,做事能逃就逃,责任能推就推,严重缺乏职业感和进取心。三是许多执法部门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不公正办案,使得许多群众诉求无门,甚至蒙受冤屈;而有的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公然知法犯法,大搞“金钱”、“人情”案件办理,这些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公安机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四)、执法环境总体恶化。执法环境是公安机关执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违法犯罪活动数量迅速增加,恶性暴力犯罪日益严重。与之同时,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其执法环境也正在逐渐恶化。一是暴力袭警抗法事件不断增加。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在遇到民警时毫无畏惧,面对民警执法时往往拉帮结派,有的更是持械抗法、暴力殴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预谋袭警,民警生命权已受到严重威胁。****年*月**日**时许,成都警方在抓捕毒贩是遭遇毒贩开枪拒捕,致使一名民警受伤。****年*月**日**时许,新疆阿克苏地区发生一起暴力袭警案件,致使*名警察受伤,以上都是暴力袭警的实际例证;二是辱骂、威胁、诬告陷害民警案件以及扰警事件增多。四川警察学院曾开展过专项调研,近**%的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受到过辱骂、威胁,近**%的民警遭受过诬告陷害,近**%的民警受到过骚扰。三是党政机关不合理干预和非警务活动增多。调查发现,许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地方党政领导直接指挥“具体警务工作”的案例,其中大多以指令形式要求公安机关参与政府征地、房屋拆迁、会议安保等活动中,造成警力的大量滥用。

        三、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法治公安建设新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的系列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牢牢把握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公安的新目标,进一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做实执法主体培育,为法治公安建设提供素质支撑。公安机关最基本的活动是执法活动,执法主体则是其中具有决定性的首位因素。要从基本素质、执法理念、纪律作风三个方面加大执法主体培育力度,以此作为法治公安建设的切入点。一是着力增强基本素质。政工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开展民警培训机制调研,及时制定民警教育训练年度工作规划,着力从轮训轮值、随岗训练、体能训练、执法资格等级考试等方面来增强民警基本素质;二是不断强化执法理念。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执法主体建设始终。在选择教育形式上可通过举办“法治大讲堂”,聘请相关专家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理念,也可以邀请法院、检察院会同公安机关的“办案能手”开展“以案说法,以案析理”活动,更可以通过开辟内网学习园地、召开专题讨论会、交流学习经验、书写心得体会等途径,积极引导民警扎根“为民执法”理念,打牢“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思想根基。三是切实整肃纪律作风。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扎实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训活动,着力解决纪律作风不实、工作责任心不强、政令警令不畅、执法活动不规范、工作热情不高、违反“五涉”现象等六类突出问题。

        (二)、强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法治公安建设奠定坚实根基。公平正义是公安机关法治建设的灵魂。推行以“执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彰显法律的公平正义。一是实行执法办案网上流转。要依托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强力推进网上办案,逐步形成“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二是大力应用执法办案区域。要不断推动公安执法办案区域建设,各执法办案区域要配齐了办公电脑、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分析研判指挥系统等硬件设备,使之能顺应信息化条件要求。三是全面落实法制员制度。为延伸执法监督触角,要尝试向刑侦、经侦、治安等重点执法单位派驻专职法制员,对其它基层执法单位明确兼职法制员,法制员要切实负责本单位案件初审、执法监督、执法质量、法制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明确法制员责、权、利的统一,极大地提升其的工作积极性。四是不断完善执法程序。着力修订完善执法操作制度,进一步统一执法处罚裁量权基准,规范执法流程,从根本上解决同事不同罚、同案不同处等问题。着力解决执法不作为的问题,适时开展执法不作为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整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警不接、接警不处、立案不实、有案不查等突出问题。

        (三)、健全内外监督体系,为法治公安建设搭建发展平台。公安机关社会关注度高,经常处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其执法行为、执法结果要达到“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离不开立体化、全方位的执法监督。一是狠抓内部监督的落实。公安机关法制、警务督察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执法办案单位的检查指导、现场督察、警务调查、案件回访和责任倒查力度,强化对执法过程的刚性制约、过程控制和系统管理。二是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尝试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一些公安工作监督员,定期召开纳谏会或上门征求意见;经常性地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重大涉稳案件、疑难案件提请党内联席办公会议协调;全面落实召开警情通报会、正面回应网民诉求、党务政务公开、警务调查、案件回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让群众真正享受对公安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使公安工作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和社会取向,最大限度争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可,拉近群众与公安民警的距离。三是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结合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公安民警要通过切实深入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广泛开展对基层基础工作的调研,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努力实现“大沟通、大走访、大交友、大化解”的工作目标,借以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四)、搞好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营造法治公安建设浓厚氛围。不断强化织保障、宣传保障和制度保障,积极营造法治公安建设的浓厚氛围。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落实成立法治建设领导小组,要明确由局长担任组长,其他局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法制、警务保障、纪检督察、指挥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应下设办公室,要明确由分管法制工作局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推进全局性的法治建设。二是强化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好各级主流媒体,及时刊载、播出警务信息,要联系电视台创新开辟“法治专栏”,对法治公安建设情况进行广泛报道。只有切实落实好这些宣传措施,才能极大地促进人民群众对法治公安建设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三是强化制度保障。深入研究制定一系列抓班子、带队伍、促业务的良性制度,如绩效考评制度、执法风险保证金制度、执法过错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主办侦察员制度等,同时从政治、经济待遇方面对从事法治公安工作的民警予以重点倾斜,激发其工作热情,这些都能有力地策应法治公安建设,促使向法治公安建设新目标迈进。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关于切实加强森林公安机关法制建设提高执法质量的几点思考
  • 下一篇:关于建立城市管理公安保障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