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形势下信息主导警务工作之我见
随着社会动态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管理难度日益增大,公安信息化现代警务变革已成必然趋势,也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县级公安局实际和培训学习获得的新理念,就县级公安机关如何做好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基层基础工作,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必须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
自古以来我国兵家就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至理名言,公安信息化对于提升公安工作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勤务方式由信息化转型。公安信息化要求警务围绕信息转,警力跟着警情走,要求公安机关运用信息化引领警务机制改革,打破坐堂办公、坐等处警的传统勤务模式,民警走出办公室,把街面、路面作为主要工作场所,能够发挥最大警力效能。
二是案件侦破由信息化主导。警务综合平台构建了覆盖全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防控网络,实现对在逃人员和违法犯罪活动轨迹跟踪管控,提升了打击犯罪的能力;同时,指纹、DNA等刑事技术手段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跨区破案、认定犯罪嫌疑人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鼠标轻点,兵不血刃,几代公安人梦寐以求的理想,通过公安信息化变为现实。
三是公安工作由信息化引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全警化系统工程,一系列制度规范,以及警务综合信息平台、绩效考评系统等等,将各警种和全体民警的日常工作进行规范设置、实时监督、科学考评,增强了公安工作信息化体系的系统化、智能化。
二、必须强化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警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关系着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决定着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一)建立和完善网上作战平台。一是要根据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启动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工程建设;二是要加大进出城机动车辆抓拍系统建设,覆盖所有进出城路口;三是要强化执法功能区信息化建设,安装声像同步监控系统,做到内部监控不留死角和盲区。四是要强化交通信息化建设,提升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五是要强化指挥通讯系统建设。六是要强化人口、违法犯罪人员、出入境人员、警员等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安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大力推进信息基础工程。一是紧紧把握实战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在逐步完善三级网、接入网的基础上,把建设重心向五级网延伸,加快推进GPS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城区“网格化”巡逻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强化移动警务建设。逐步配备完善移动终端,为基层民警提供功能强大、反应迅速的后台支撑,真正实现“现场办公、移动办公”的目标,提高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实效性。三是进一步推进信息统合。对部门性、区域性小系统进行清理整合,存在冲突的严格取缔,切实打破信息封锁和壁垒。加大研发力度,开发便于基层执法管理工作的软件系统,不断优化警务流程,减轻一线民警负担。
(三)提升全警信息化应用能力。全警掀起信息化大练兵热潮,定期开展培训、考核和练兵比武活动,大幅提高民警汉字录入、网上作战和相关应用系统操作水平以及情报信息收集质量与研判能力,建立情报信息采集、录入、流转、储存、研判、应用、考核、奖惩等一整套工作机制。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育集聚,充分调动和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力。
三、必须以实战应用提升公安战斗力。
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应用是警务信息化的核心,效益是警务信息化的生命力。必须按照孟部长提出的“在领导精力、注意力上向基层倾斜,在人力、物力上向基层倾斜,在政治、经济待遇上向基层倾斜”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要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是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强根固本,重视派出所的根基地位和基础作用,保证源头“活水长流”,实现“基层优、基础实”的工作成效,将信息化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二是要加强刑侦信息化建设。依托现有的警综平台、旅馆业系统等信息平台支撑,围绕人、案、事、物、线、场所等要素,运用网上排摸、网上串并、网上查证、网上缉捕等主动进攻型作战方式,实现由“从案到人”为主向“从人到案”为主的侦查破案模式转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作战方式转变,提高了打击的精确度和效能。
三是要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应用。要建立起“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应用”的工作模式,加强采集信息质量的监控和考核;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来予以保障,对为现实斗争服务好、采集要求明确的高效益信息,有效整合资源、加快系统建设,实现全警共享应用。
四是要不断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制定出一整套适应信息主导警务的工作机制,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激发民警应用信息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民警预测预警的敏感性。充分发挥各种信息在网上促控、网上追逃、网上破案等方面的实战功能,服务现实斗争。
总之,实施信息主导警务工作,有利于实现指挥调度向扁平化、侦查破案向精准化、治安防控向严密化、内部管理向科学化的转变,从而促进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