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育训练长效机制,提高公安队伍素质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加大,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新挑战前所未有。公安民警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是决定公安工作的现实和未来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完善教育训练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公安队伍素质,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教育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教育训练工作,历来是摆在队伍建设中突出的位置,各级公安机关不可谓不重视,但由于受警力、财力和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对教育训练的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确实存在着不到位的现实问题,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训练的成效和发展。
(二)软、硬件先天不足。硬件方面,市一级教育训练学校的训练场地、规模、设施、师资、教材等与所承担的教育培训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训练的质量和水平。而在县级公安机关,没有专门的教育训练机构和教官队伍则是普遍现象。软件方面,教育训练理念的创新不够。当前的教育训练,大多拘泥于“课堂教学”、“以会代训”等,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
(三)训练机制尚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培训计划原则性强而灵活性不够,培训内容层次不清,知识更新少,缺乏人文关怀。突出表现在现有的培训中,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培训内容。
二、完善教育训练长效机制的措施和对策
(一)从规范着手,促进制度长效
一是要规范领导责任制度。要把教育训练工作纳入公安机关各级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范畴,在综合考评及精细化管理中设立一定分值,来审视和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对教育培训的部署等工作,推动教育训练的发展。
二是要规范培训配套制度。在现有的教育训练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训练流程制度,规范教育训练的每个环节,规范统一标准。通过制定《五年规划》、《教育训练行为规范》、《考核评估办法》等一系列培训制度,增强教育训练工作的计划性、指导性和规范性,从而保证培训制度的长效性。
三是要规范考核制度。加强对训练情况的定期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纳入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循序渐进地促进教育训练工作。
四是要规范各项保障制度。包括经费保障、奖惩保障等。要完善经费保障,坚持把教育训练的考核与每年的综合考评联合起来,对每个民警建立良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与民警的评奖、提拨、任用结合起来,坚决做到表彰奖励先进,惩罚教育后进,促使民警自觉投入到教育训练中去。
(二)从强化着手,促进措施长效
1、强化认识,认识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培训是公安业务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加油站、充电器和助力器,教育培训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安工作的成效。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基层公安队伍的长远建设,把教育培训工作置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加强公安民警的教育训练,切实解决公安民警在基本知识、基本体能、基本技能和战术素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公安工作的发展,更好地完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任务。
2、强化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筹划,确保民警培训计划安排的科学性。根据各级公安机关和各警种担负的任务、民警年龄情况和知识结构,结合上级培训计划的要求,研究制定各警种、各单位的培训内容和规划。完善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各业务警种参加的培训调度会,分析存在问题,找准薄弱环节,研究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并根据培训进度和实际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3、强化培训重点,突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战性、实效性。一是培训对象突出基层所室队长和业务骨干。“治兵先治长”所室队长是公安基础建设的骨干和中坚,是“一线带兵人”,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发挥着承上启下和“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基层基础建设质量的高低和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能力。因此,在培训工作中要确保所有所室队长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集中培训。二是内容设置服从实战需求。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立足服务实战,对基层所室队长的培训突出以法律法规、警务指挥、警务技能、警察战术和领导管理为主;派出所民警以行政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公安业务、基本技能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培训为主;刑侦民警突出《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常用法律、法规和射击、搜查、盘查、缉捕等实战技能的训练。三是培训目标尽量贴近公安实际。要按照公安部规定的基层所队教育训练目标,制定教育训练实施方案,落实训练方法,重点解决“说不过、追不上、打不赢”的问题。
4、强化培训实效,改革教育培训的方法。基层公安机关警务繁忙,经费紧张,人员高度分散,集中训练难度较大,应改变训练方法,确立“以需求定课题、以课题聘教官”的培训模式。一是坚持“短平快”。针对基层民警在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需施教,每次培训突出一个培训主题,在3至5天内集中解决一个主要问题,使民警在短时间内融会贯通。二是坚持“送教上门”。对实战性、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培训部门将本着释疑解惑、送教上门、减轻负担、服务基层的原则,针对基层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安排教官深入基层开展培训。三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采取研究式、集体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灵活多样、趣味性强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工作实践。
5、强化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官队伍。要保证教育训练的连续性、系统性,提高训练质量,需要建立一支相对固定、有较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教官队伍。对于市一级的培训基地,一要尽快提高现有任课教师的素质。根据现有任课教师承担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分批次选送到有关重点院校开展专业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同时选派部分业务教师到基层一线参与办案,增强实战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二要建立专家型的教师人才库,完善客座教授制度。在全市各级公安业务部门有重点地物色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师人才,纳入公安人才库。同时,积极联系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作为培训中心的客座教授,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对于县一级的培训基地,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考虑聘请专职讲师,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于公安业务方面的内容,可以从本单位选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业务骨干担任教官。同时,要着力为基层培养小教官。在每个基层所队,挑选一两名文化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骨干民警作为本所队的小教官,有重点地进行培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6、强化动态跟踪,共建警学研基地。民警在想什么、干什么、缺什么?充分掌握民警的需求是教训培训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各培训基地要与各所室队等业务单位共建教学研究联系点,不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向基层学习,通过跟班工作等方式,研究实际问题,探讨公安执法实践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不断提供典型案例及其他研究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执法实践,从而有助于提高教育训练的质量,提高参训民警的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
(三)从落实着手,促进保障长效
一要落实经费保障。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把教育训练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要落实奖惩保障。要完善训练考核激励机制。把民警教育训练考核考评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对每个民警建立良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与民警的评奖、提拨、任用结合起来,坚决做到表彰奖励先进,惩罚教育后进,促使民警自觉投入到教育训练中去。大力表彰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营造“人人参与训练、自觉接受教育、素质不断提高”的生动局面。
三要落实教学保障。包括教育训练场地、设施、教材等方面的保障。
在市一级的培训基地,要逐步完善各项训练场地和设施。在县一级的训练基地,要立足实际,建立专门的训练基地,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装备。逐步把小型训练基地建在基层实战单位,利用简易方便的器材保障训练,通过组织小规模、简单易行的练兵活动,以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效益。
教材作为教育训练内容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依据,要努力形成配套教材。一要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人民警察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和特点,按照拓宽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建立人民警察职业教育训练教材更新机制,科学制定计划,及时地编写、修订、完善各警种、各层次、各类教育训练、教学大纲。二要根据各级各类教育训练大纲的要求,及时编写各类讲义式、手册式、活页式“短平快”的实用教材,形式内容渗透、衔接、连贯、整体、优化实用的教材体系。三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制作针对性、直观性,具有人民警察教育训练特点的教育训练教育软件,在公安互联网上建立声像视频教材等,逐步形成适应实战需要,警种划分层次明晰,突出直观、贴近实战,普及知识,强化技能,有声有色的配套软件教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