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政工思想 >> 人事队伍 >> 浏览公安
  •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5年04月20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部李卫红同志曾经说过:“高校管理队伍任务非常繁重,但高校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高校的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来抓。管理是科学,也是生产力。一流的高校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支高效、精干、服务、稳定的高校管理队伍是所有大学的共同祈盼。

        一、高校管理队伍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人心不稳。高校历来有重学术、轻管理的传统,加上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繁重,很难有人把管理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适当的位置加以认真考虑和重视。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高校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缺乏长远观念和职业荣誉感。兼职管理干部再忙也不愿丢业务,专职管理干部再忙也要去读学位、晋职称,“一心挂两头”在高校管理队伍中是较普遍的现象。

        素质不高。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来自教师。这部分人具有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但缺乏高校管理的经验和对具体管理事务的深刻认识;二是来自从事学生工作或从事实验室工作的同志。这部分人具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和做具体工作的经验,但学历层次不高,对高校的教师和主体工作深刻理解不够;三是来自高校以外的同志。这部分人情况各异,但总体素质不高,缺乏对高校管理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能力不强。高校管理人员需要较强的办事能力。比如组织协调能力、公文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对外联络与接待能力、内部事务管理的能力、调研能力、综合统计分析能力,等等。目前实际情况是具有全面、综合能力的人较少,有些同志只能做简单、具体的事务管理工作,一遇到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单位主管从方案谋划到工作总结全过程亲自动手。

        服务意识淡薄。造成服务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自我定位不准:有的管理人员“一心挂两头”,任务繁重,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有的对教师和学校主体工作认识有限,服务不到位;有的职责不清、水平能力有限,不知道应该如何服务;有的不安心管理工作,没有心思做好服务。同时,学校对从事管理工作同志的服务意识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等。

        基础管理平台建设滞后。基础管理平台主要指:高校各管理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上岗要求、高校管理岗位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高校各管理岗位的办事流程和监督机制、高校管理中的各种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建设、高校各项管理规范及制度建设、高校管理信息查询系统等。目前,这些内容各高校可能都有一些。但不系统、不规范、不透明、随意性较大,往往没有连续性、权威性。由此,导致学校管理职责不清、管理效率低下、重复性、事务性工作增多。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管理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入研究不多,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是对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员要求不高,培养、教育、管理的办法不多。三是对高校管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滞后,高校管理者不愿意研究自身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提高对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认识。管理队伍虽然只占高校教职工的少数,但他们承担着学校的管理工作任务,手中掌握着大大小小的资源和权力,直接负责和面对学校的对内、对外联系和服务,直接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制订学校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是学校行政权力运作的主体。这支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管理相对滞后,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办学环境和形势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必须重新认识管理队伍的地位和作用,下大力气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否则,将会严重制约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加快推进高校教育职员制步伐。高校教育职员制已经有近六年的试点经验,其试点学校都充分肯定了这一制度对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必须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作保证,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的道路。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应该说,推进高校教育职员制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我们为什么还要等待。我想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高校管理者对教育职员制还有不同的认识;二是担心如何保证高校管理队伍的活力,能吸引优秀教师从事阶段性的管理工作;三是如何保持高校管理队伍的稳定,能留住一部分人长期从事管理工作。这些问题只有在推进教育职员制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随着高校全员聘任制的推行,在职员岗位设置中设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明确二种编制的不同岗位职责和上岗条件。同时,对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要在待遇上从优,能吸引有志从事高校管理的优秀人才安心做好管理工作。对从事阶段性管理工作的专业教师要制订转岗补偿机制,使他们安心从事一段管理工作后,能平稳地回到教师岗位。比如:从事一届管理工作后,给一年进修提高业务的机会等。总之,在高校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和复杂的情况下,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必须坚持走教育管理职员化这条必由之路。

        大力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目前,在高校管理队伍中,系统接受过岗位培训的人数不多。绝大多数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都是在实践中边干边学,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管理方法差异性很大。高校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既需要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领导科学等理论作支撑,又需要长期的管理实践作积累。在高校规模扩大,发展与改革的任务繁重,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共中央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五项原则。贯彻执行好这五项培训原则是提高高校管理队伍能力和水平的根本保证。对高校管理队伍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和需求进行针对性强的系统教育培训势在必行。只有牢固树立起高校管理干部必须终身学习,必须不断接受岗位教育培训的观念和机制,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才真正有了希望。

        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这个机制,激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安心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同时又全心全意地为师生员工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目前高校管理队伍的实际出发,统筹考虑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为他们做好工作提供必要的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要利用多种形式激励在不同层次管理岗位上做出实绩和贡献的人,等等。对高校管理人员的考核要重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重在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上,重在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上。对高校管理人员的激励要重在增强管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上,重在给他们发展空间和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上。对那些不适应、不安心做管理工作的人要及时调整和加强教育,始终让管理队伍充满活力。

        抓紧进行高校基础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管理平台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的基础性工作。高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积累,有雄厚的教育管理研究人才,有大量从事基础管理的工作人员,关键是如何整合资源,借鉴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总结高校管理的基本运行规律,设计好各管理岗位的基础管理框架,建立具有通用性、开放式、操作性强的管理平台。这项工作虽然比较难,但已有一定的基础。比如学生事务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等,很多高校都已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有基础管理平台,可以使新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志,尽快明确岗位职责,熟悉管理业务,提高办事效率;具有基础管理平台,可以使管理主要负责人摆脱具体事务,有更多时间考虑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等;具有基础管理平台,可以提高按章办事的效率,只要是满足基础管理平台的事,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按规章制度处理,不必事事要向领导汇报;具有基础管理平台,便于公开管理过程和结果,也便于接受大家的监督;具有基础管理平台,可以及时更新管理数据库,及时了解有关信息和相关数据,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填写数据和表格。

        建设一支高效、精干、服务、稳定的高校管理队伍是所有大学的共同企盼。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必然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会给学校的师生员工带来和谐及满意。只要我们认真转变观念、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重视基础管理平台的建设,就一定能真正把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公安队伍建设的思考
  • 下一篇:县公安局“四项建设”打造队伍建设新亮点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