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消防管理 >> 防火研究 >> 浏览公安
  • 浅谈摘除马蜂窝的救援行动

    时间:2015年05月27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1

        马蜂的特性

        马蜂学名胡蜂,通常叫马蜂或者黄蜂,是昆虫纲膜翅目中的一个亚群,分布地域广,尤其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数量较多。它中至大型,体表多数光滑,具各色花斑。上颚发达,咀嚼式口器,触角膝状。大大的复眼,翅子狭长,静止时纵褶在一起。腹部一般不收缩呈腹柄状。胡蜂有简单的社会组织,有蜂后、雄蜂和工蜂,常常营造一个纸质的吊钟形的或者层状的蜂巢,在上面集体生活。胡蜂的成虫主要捕食鳞翅的小虫。

        马蜂毒性很大,其蜇针的毒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和一种被称为抗原5的蛋白。被马蜂蜇后,伤口会立即红肿,且感到火辣辣的痛,严重时会致人死亡。

        原本寄居乡野的马蜂,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园林绿化较好的地带或者树木和花草较茂盛的地方,甚至将“家”肆无忌惮地安在城市居民家的阳台上、窗户下、屋檐下。据专家指出:一是马蜂是一种对空气质量十分敏感的昆虫,喜欢在通风透气的地方安家,以吃花草树木上的害虫为生,城市的植物不断增加,因而植物的病虫害也在增加。马蜂便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中寻找食物。城市的居民住宅区甜食类生活拉圾多,马蜂可以不愁吃喝,住宅的阳台屋檐遮风挡雨,适宜马蜂居住和繁殖。二是城市的空调和中央供热糸统为昆虫发育提供了一年四季适宜的温度;路灯和居室

        灯光的使用,使昆虫形成了昼夜时钟节律,而树木受污染、生物合成受影响,释放出大量氨基酸,为蚜虫的繁殖提供了温床。

        2  摘取马蜂窝的危险性

        2.1

        马蜂毒性大,容易被蛰伤。在摘除马蜂窝的过程中,如果未加以防护或者防护不到位,警戒区域太近或者处置不科学,都有可能导致马蜂的群体性攻击,给救助人员造成严重伤害。

        2.2

        高空作业,难以施救。马蜂窝一般筑在大树上、阳台下、窗户下、屋檐下、空调机下方甚至有的建在抽油烟机内部,这些部位低的有两至三米高,高的有六七层楼高,摘除过程中,须登高作业,且有的地方无处下脚、无物可靠,稍有不慎,将会导致救助人员从高层坠落。*年*日,*市公安消防支队士兵*摘除的马蜂窝就挂在塔高18米的移动信号接收塔处。

        2.3

        一旦被马蜂蜇伤,救治困难。马蜂毒性很大,一旦被蜇,易引起呼吸困难、痉挛、过敏性休克、昏迷,必须立即救治,切忌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2.4

        马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如果靠近它的蜂巢,它们便会群起攻击。马蜂有很强的地域观念,自防能力和警惕性非常高,只要侵入了它们的生活区域,担任警戒任务的马蜂会立即对“敌人”进行袭击。

        3

        处置程序及方法

        3.1 接警出动。准确迅速地受理报警,详细询问蜂窝的地点、大小、蜂巢所依托的物体和蜂对周围人畜的危害情况。

        3.2

        携带装备。将可能用到的器材装备带齐,如保险绳、防蜂服或隔热服、空气呼吸器面罩、胶靴、厚型手套、塑料袋、杀虫剂以及登高用的六米拉梯、九米拉梯、挂钓梯、单杠梯等。

        3.3

        实地侦察。蜂窝的位置、所处的地形、地貌、植被、建构筑物及附近交通情况。蜂窝所依存的物体、距地面的高度,窝径的大小、蜂群出入情况、蜂窝周围的人、畜、车辆出动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以及最佳的停车位置、最有利的进攻路线和方向。

        3.4

        救助准备。一是根据侦察的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摘除方案;二是由一名干部和三名负责操作的战士组成行动小组;三是操作者着防蜂服或隔热服、佩戴好面罩或特制的专用头盔、厚型手套、必备通讯工具,同时扎好衣领、袖口、裤腿;四是准备好装蜂窝的口袋,扎捆口袋的铁丝或绳子、消灭散蜂的灭害灵药剂;五是如用火攻应准备好烧蜂窝的火把、汽油;如采用水攻则准备好冲击蜂窝的水枪。六是劝说群众不要围观,家畜疏散到警戒线外,周围建筑物的门窗应关闭严实;七是由巡警或单位、村民的负责人对现场实行警戒,由交警部门对相应路段实行交通管制,严禁无关人员、车辆在摘除蜂窝期间进入现场。

        3.5

        处置方法。通常根据蜂窝所处的地理环境,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袋装法:适用于阳台下、屋檐下、遮雨蓬下、开有天

        窗的屋内、墙角等单个蜂窝。摘取前应先侦察,确定摘除路径,准备好比蜂窝大的布袋或塑料袋。摘除人员糸牢保险绳,着防蜂服或隔热服等全封闭服装。可通过六米拉梯、九米拉梯、挂钩梯、单杠梯等设备登高,应用安全绳将作业人员腰部糸紧,协助人员拉紧安全绳,尔后靠近蜂窝后,先用灭害灵从蜂窝的上风处喷洒,杀死外面的蜂子后,通过蜂窝出口向内喷药剂,再用口袋由下至上套装蜂窝,随后用尖刀切断蜂窝与物体粘合部,扎紧袋口,放在安全地带后埋入地下。整个动作要轻、要准、要快,只要将这“三要”做好,一般情况下能将整笼马蜂的成虫、幼虫全部消灭。此方法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是值得推广的灭蜂方法之一。

        (2)火攻法:适用于不便于摘除但能使用明火的场所。主

        要指其一无法摘取的单个或多个蜂窝,用火攻又不会引起火灾的场所,如农村旷野、山区周围人员稀少地区等;其二适用于多个蜂窝分布在比较密集的小树林;其三适用于桥洞下、钢架上的单个蜂窝。摘除时一般应先侦察选定火攻的途径,尔后在专用的铁箭或长竹上绑上一块棉絮,将棉絮扎成火炬形,浸少量汽油,然后着防蜂服的人持点燃的火把,对准蜂窝出入口燃烧直至烧完为止。

        (3)水攻法:对于既不能用袋装又不能用火烧的场所,最好选用水攻法。其一适宜于易燃、易爆场所的单个或多个蜂窝,多用于春季马蜂窝的摘除(春季马蜂成蛹,危险性较小);其二生长在一棵树尖上的单个蜂窝。水攻前。水攻法前,首先选或好水枪阵地,铺好水带干线,调整好射击角度,然后着防蜂服,待消防车出水压力稳定后,对准蜂窝射击,直到击落为止。但水攻受地势限制,只能用于公路沿线能停放消防车的地方。

        (4)喷药剂灭杀法;对于城市街区、居民家庭附近,位置比较隐蔽,如飘窗窗檐下方、空调主机下方或者窗户高度较高,伸手够不着或者业主不在家,不能从最近处窗户进行作业的,只有从高处通过安全绳慢慢将作业人员放下,待到马蜂窝位置处用药剂喷杀,将其摘除。另外也可用自制的小型铁箭上绑上棉花,再沾上“敌敌畏”、“保棉丰”等剧毒农药后,用特制的组合长杆将“毒箭”轻轻插入蜂巢内,使

        “毒箭”永远留在蜂窝内,毒药在蜂窝内快速扩散,数十分钟便能将整笼马蜂全部毒死。

        (5)射杀法:是指使用汽枪子弹经过加工后,在铅弹后部绑上棉花,再沾上毒药,通过汽枪发射打到蜂窝内,使“毒弹”留在蜂巢内,其药力慢慢扩散,导致巢内马蜂死亡。射杀法适用于对付10米以上高度的蜂窝。但此方法因“子弹”上涂抹的毒药剂量较小,无法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当药力慢慢减退后,杀伤力就显得不太大。

        4

        注意事项

        4.1

        搞好警戒。根据现场情况划定警戒线,设立警戒区,将周围群众进行疏散,疏散的距离越远越好,要提醒周围住户,将房间的外门窗关严,最好请报警人、当事人、物业部门协助做好相关工作,以防群众不理解,发生争执。特别是水攻法必须确保围观群众撤出警戒区,严禁警戒线内的操作人员跑动、高声喧哗、震动长有蜂窝的树或建(构)筑物。

        4.2

        加强个人防护。不论是火烧、水攻、袋装还是使用喷药剂灭杀,作业人员务必加强个人防护。一、二线人员必须从头到脚全身防护。头部、手部、脚部、脖子往往是防护中容易忽略的部位。一、二线战斗员必须着防蜂服或隔热服,戴上厚型手套,扎紧领口、袖口、裤口,防止蜂虫钻入衣服内。一线战斗人员负责摘除蜂窝;二线战斗人员两人以上负责搞好一线战斗人员的防护保险工作,高空作业,攀登梯子时,务必站稳糸牢。高空出窗作业时,保险绳采用双保险,一端必须固定在牢固的建(构)筑物上,并检查绳子安全性能,检查绳子有无摩擦部位,受摩擦部位必须垫布。为确保安全,前方作业人员应越少越好,2-3人为宜.外围警戒人员不得进入警戒区域内。

        4.3

        正确选用摘除马蜂窝的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摘除方法。袋装法、喷药剂法、射杀法按班作业为主;水攻法以中队作业为主;火攻法一般以一个中队或多个中队联合作业为主,但必须对周围进行认真观察,看是否有大量可燃物品,同时应做好消防车出水的准备,以防用火不慎,引燃树木、荒草。城市街区、居民家庭、人员密集地方的马蜂窝,严禁用火烧方法。班作业时,中队一名干部到场组织指挥;中队作业是,由值班干部组织指挥;两个中队以上联合作业时,由支队指挥员到场组织指挥。

        4.4

        被取下的蜂窝,采用火烧或掩埋的方法处理干净。

        4.5如果使用喷药剂灭杀法,喷杀时间一定要充足,防止蜂群围攻伤人。另外,马蜂视力较好,尽量不要在白天摘除马蜂窝,而应在黄昏或夜晚进行。

        4.6

        新闻记者需到现场拍摄,必须穿着防蜂服,在指定的地点拍摄或在全封闭的车辆内对摘除蜂窝、消灭散蜂的行动进行拍摄,否则不得进入现场。

        5

        蜇伤后紧急处理

        摘除过程中,一旦被马蜂攻击,切忌慌乱跑动,因为马蜂蜇人时,蜇针与报警信息同时留在人的皮肤里,人被蜇后,最初的反应是拍打马蜂,信息素的气味便借助打蜂时的挥舞动作扩散到空气中,其它马蜂闻到这种气味后,即刻处于激怒的骚动状态,并能迅速有效地组织攻击。因此,应根据被蜇时的伤情,采取如下救治方法:

        5.1

        原地趴下或跳入水中,并尽量用衣服、织物等保护好自己的头颈等暴露部位,这样可以临时预防。

        5.2 马蜂毒呈弱碱性,可用食醋或1%

        的醋酸或无极膏擦洗伤处。

        5.3 如有洋葱,洗净后切片在伤口上涂抹,伤处还可用母乳、风油精、清凉油等去蜂毒。

        5.4

        伤口殘留的毒刺可用针或镊子挑出,但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然后再拨火罐吸出毒汁,减少毒素的吸收。

        5.5

        用冰块敷在蜇咬处,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如果疼痛剧烈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药物。也可在伤口近心端皮下注射盐酸吐根碱30毫克。

        5.6

        如果有蔓延的趋势,可能有过敏反应,可以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民、扑而敏等抗过敏药物。全身症状轻者,可以服用抗组胺药;重者皮下注射或肌注1:1000肾上腺素0.5-1毫升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或地塞米松5-10毫克。

        5.7

        密切观察半小时左右,如果发现有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音,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立即送最近的医院去急救。

        最后特别强调,被马蜂蜇伤后,切忌不可用红药水或碘酒搽抹,那样不但不能治疗,反而会加重肿胀;也不要以土、破布、脏手绢等东西堵塞伤口,以免发生破伤风,造成人为的死亡。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对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索
  • 下一篇:浅析灭火和抢险救援中发生伤亡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