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公安文秘网 >> 办公文秘 >> 理论调研 >> 浏览公安
  • 浅议如何提升消防部队战训工作

    时间:2015年06月04日 来源:其他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当前消防部队在持续不间断的发展,作战对象也日趋复杂,传统的消防战训工作理论、模式和工作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尽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确保“打得赢”,成为消防战训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就个人而言现在消防部队战训工作呈下滑趋势,较以往灭火作战效能,如今的班组和单兵作战能力下滑太快。目前情况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灭火救援是由一个中队单独完成的战斗任务,因此,提高基层中队的作战能力是整个战训工作的重点。笔者结合在基层中队从事战训工作的实践,对如何提升消防部队战训工作提出以下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制约当前消防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因素

        (一)部队任务职能的多元化、复杂化减少了练兵时间。

        基层部队的战斗力要靠足够的练兵时间来保障,而在如今社会,随着部队在地方社会和老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参与处置的任务也越来越多,担负的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任务也越来越多,艰巨和繁重的出警大大缩短和减少了部队的练兵时间,很难达到*:*的业务训练与政治教育时间比例要求。此外,各种各样的教育、视频会议和培训,也导致基层部队不能系统的开展练兵,特别是部局当前提出的“实战化训练”战略部署以来,对练兵的要求更高了,各种攻坚组操法、“魔鬼式”训练,都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作保证,这就需要基层部队干部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

        (二)消防部队兵员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战斗力

        近年来,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同时消防部队的装备建设,队站建设也在持续不间断的发展。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来看,一个消防站的辖区面积在*平方公里以内,现在各城市在不断加强队站的建设,队站在增多,而现在所招收的兵员又严重不足,根据了解全省的每个基层中队兵员均在**——**人之间,如果除开平时的一些公差勤务、培训、病号的人员外,每天开展训练的人员也所剩无几。这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训练的开展,从而战斗力下滑。

        (三)传统的灭火作战和社会抢险救援方法和装备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石油化工、地下设施、液化石油气槽车泄漏、毒气泄漏、危险化学品等灾害事故越来越多,消防部队在灭火作战和社会抢险救援中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传统的灭火作战和社会抢险救援方法和装备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新时期、新任务对消防部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消防部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四)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亟待提高。

        虽然当前全国消防部队队伍建设得到了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化的长足发展,但从建立当初到现在,基层部队的人员组成、思想意识、训练保障等方面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有先进武器装备不能合理运用,有业务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有指挥和技战术不同步等诸多不适应,总的来看,抢险救援人员的军事、政治素质已大不如前了。

        二、不断提升当前消防部队战训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要增强训练工作的针对性

        加强训练的针对性,首先要针对于中队、区域的作战对象开展练兵活动。练为战,先要弄清楚与谁作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针对本地消防保卫对象的特点以及易发灾害事故的类型开展训练,在训练科目的选取上,器材的配置上,都要以此为依据,否则,训练工作就会跑偏了,落空了。其次,要结合作战任务练兵。随着消防部队的发展壮大和消防保卫职能的不断拓宽,消防部队的作战任务将细化成常规火灾的扑救、特殊灾害事故的处置、社会救助等不同的类型,担负不同作战任务的中队应当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分工、不同的器材装备,进行针对性强的训练,使训练更加贴近实战。再次,要紧贴作战环境练兵。应当对本地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进行全面的预测,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把中队设置到预定作战任务的相应环境中,进行适应性训练,要注意把作战环境设置得恶劣复杂一些,坚决克服和纠正避险就安、避重就轻等现象,努力锻造中队在最不利条件下的作战适应性。

        (二)要实现战斗员的“三个转变”

        通过战斗员的“三个转变”,提高单兵、班组和中队的实战水平。*、体能训练向智能训练的转变。“身体是革命是本钱”,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顺利完成各项艰巨的、复杂的训练作战任务。科技灭火,科技强警,向科技要战斗力;人是战争成败的决定因素,而人的智力又是人的创造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在搞好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要注重智能训练,提高战斗员的文化素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创造力。*、操场训练向火场训练的转变。从“梯子水带”的基础技术训练转变到适应性、应用性、智能性训练上来;从一般的摆兵操训练转变到针对性强的实地演练上去,从只注重操场训练转变到结合实际演练上来,使训练贴近实战,也就是当前全国开展的“实战化训练”。*、技术训练向战术训练的转变。战术训练是源于实践、反映实践、高于实践,战术训练以实战为依据,又对实战具有指导作用。为了切实提高执勤业务训练的层次与质量,必须从过去以技术训练为主的模式,向以战术训练为主转变。明确规定战术训练在执勤业务训练中的比重,从时间、内容等方面确保战术训练的主导地位。

        (三)要坚持以战养战,在认识的飞跃中提高灭火救援能力

        从当前基层中队兵源结构的现状看,兵役制度的改革和士兵服役期的缩短,战斗员轮换快、成份新。多数官兵经历的火场少,尤其是缺乏参加较大规模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经验,一旦遭遇特殊的灾害现场,往往方寸大乱,难以从容应对。针对这种情况,基层中队一定要加强战术研讨和战评工作,因为它是部队执勤业务教育训练的重要环节,能使广大官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产生一个飞跃。也就是说,我们实践于灭火救援现场,通过理论研究在回到灭火救援现场中去,并在灭火救援现场中领悟,从而增长灭火救援能力。例如,我们组织战评总结或开战例分析研讨会时,并非身处灭火救援现场,是面对一个个过去的灭火救援现场。再现火场或灾害的情景,而且用更加冷静、理智的心态来审视曾经的火灾扑救和灾害处置,综合分析,认真总结,客观评述,并从理论的高度来衡量审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全面提高。从而通过现象领悟各类灾害事故和火灾的特性和本质,通过作战过程把握灭火救援制胜的规律。

        (四)要注重训练工作的实效性

        要始终把部队战斗力作为训练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训练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且最终形成战斗力才是真正的成果。因此,要求我们在训练实践中,不仅要注重成果的创造,更要注重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只有这样训练成果才能在部队应用中转化成战斗力,否则再好的训练成果也只能是一种摆设,经不起实战的推敲。同时,我们在评价一个单位训练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不能仅看声势的大小、会议开了多少、方案制订了多少、经验出了多少,而要看官兵素质、训练质量、战术运用和部队整体协同作战的水平与层次提高了多少。这样战训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 关 键 词: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料来自于作者发布、网友推荐和网络收集整理而来,本站文章仅供学习写作参考,请勿原版抄袭、发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更正。
  • 上一篇:摘除马蜂窝之我见
  • 下一篇:对农行综合楼重大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 相关文章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