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鸥
到*,海鸥是必须要看的。
朋友说,位于市区内的翠湖公园,绿树环绕,水域开阔,楼阁亭台,风景优美,是观赏海鸥的好地方。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抽得时间,邀约朋友,我们前往一睹为快。
*与海鸥很有缘份。据说,早在1985年,海鸥南迁越冬时,在*歇脚,便开始与这个城市结缘,从此也就恋上了这座城市。从那以后,每年11月份,海鸥为了生存,躲避严寒,不远万里从西伯利亚飞到*。
为了给海鸥营造一个良好的越冬休养环境,能让海鸥多住一些时间,几十年来,*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很多保护海鸥,爱护海鸥的规定,为海鸥搭建许多小房子,帮助它们建家,还在许多海鸥出现的地方免费发放鸥粮,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了人鸟共处的和谐生存环境。
更可贵的是,*的市民群众从最初的陌生、厌烦逐步到认同、接纳,从而越来越喜欢上了海鸥,也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海鸥的关心和疼爱。
徜徉在翠湖岸边,周围花姿虽然娇媚,香气虽然怡人,但很多人却不在乎这些花,都在兴致勃勃地观赏着海鸥。这些海鸥,洁白的羽毛,红红的嘴唇,活脱脱的一个个精灵。只见,一群群海鸥呼呼啦啦的飞来飞去,一会在空中盘旋,满天飞舞,一会在湖面上静静地随着水波晃来晃去,一会又伸展双翅,自由的翱翔。有的成群结队,嬉戏,打闹;有的喜欢独处、小憩,深情地左右观望。
岸边,还有几名保洁人员清理着海鸥的粪便,擦拭着地面和栏杆。还经常能见到一些游客拿来海鸥爱吃的面包等食物抛在空中,立即引起海鸥的围抢。而海鸥的反应也特别敏捷,挥动着轻盈的翅膀,或一个俯冲,或一个飞跃,很少有落空。有的更干脆直接从游客的手里啄下一块还恋恋不舍!
不一会,一名妇女骑着自行车停在翠湖边,头和脸用围巾包裹着,戴着一个碎花纹的帽子,还带来了好多食物喂海鸥。而海鸥与她好像约会似的,如见到老朋友一般,围在她旁边,喳喳地叫个不停,忽高忽低,欢快地舞蹈着,歌唱着,还有的海鸥落在她的帽子上,站在她的肩膀上,纵情地撒着娇。而她也一直享受着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静静地体会这温情的时刻。
当我们不由自主地举着相机、手机对着海鸥噼里啪啦一阵乱拍后,竞惹得这名妇女的责难和批评。刚开始,我们还没有听懂,认为他是在跟海鸥交谈,也不以为然,还是拍个不停。后来,旁边的一位路人提示我们别拍照了。仔细一听,原来她是责怪我们光顾着拍照,却不懂得去关心海鸥。看着那些自由的、充满渴望眼神的海鸥,仔细想来,感觉我们的确有些不对,在自己高兴、愉悦的同时,也的确应该好好想想它们。
那位女士是对的。我想,*之所以能成为海鸥生存的乐土、越冬的后花园,除了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景色宜人的环境,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这里人们的爱心、善良、宽厚和包容。正因如此,海鸥才有了落脚的地方,每年才不顾路途的遥远,历尽艰辛,来到这里。而每年的三四月份,当大批海鸥返回时,还有不少选择了留下,因为它们也喜欢上了这里,它们在带来无限生机与快乐的同时,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扮靓着这座城市。
其实,在*看海鸥的地方还有滇池、动物园、大观公园等地方,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
彩霞夕照,翠湖边上人们依旧络绎不绝,其中也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看客和拍客,但更多的是他们,或者静静地欣赏,不去打扰海鸥;或者是给海鸥带来食物,陪着海鸥玩耍,很多人都对海鸥情有独钟,很乐意为它们做些什么,来自东北的小李更不例外。
几年前,老家在东北的他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了*。初来乍到,离家数千里,陌生的人群,生疏的环境,漂泊在这里的他,举目无亲,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整天闷闷不乐,更没有心思工作,光想着如何找关系调走,却有无从下手。
一次,朋友带他去看看海鸥,听听海鸥的声音,半个下午,他不愿意离开,仿佛能听懂海鸥的心声,有的好像还在嗤笑他。从那天以后,他似乎变了一个人,再加上亲人的鼓励、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他渐渐打消了离开的念头,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了,在这里买了房,结了婚,正式把家安在了这里。还把父母接来,一起享受春城的美。
其实,在这座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和小李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当然,在其他地方,也有许多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为了生活,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为了生存,在忙碌着,奔波着。
有爱的地方,人和海鸥都会向往、喜爱,停下脚步,休息、居住,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