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这两个字
“你好啊,陈警官!”“你好!”我点点头,对迎面走过的人报以微笑。在这里工作的时间越长,认识我的人就越多,我也越发地喜爱我的职业,喜爱这个小家碧玉般的江南小镇。
初来乍到,老警带新警,我拜师于老沈。他待人和善、笑容憨厚,老沈不老,才四十出头的他却已然现了秃顶,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沈。作为一个新兵蛋子,我对辖区不熟悉,跟群众不熟络,但和老沈走在一起,受到的礼遇总是特别地多:去包子铺买个早点,老板总要多送两个馒头给我们,有时推脱不掉,老沈就会多塞几元进去,老板忙个热乎劲也没功夫仔细看;清晨在广场上锻炼身体的大妈们,一看到老沈就三三两两地围过来,“哎小沈啊!”“你好啊!”“最近没什么大事儿吧!”“没有~太平着呢!”一帮老太太寒暄一阵叽叽喳喳又散开去了;就连走在路上,老沈都没闲着,不停地跟路人点头打招呼,我惊呼:“老沈同志,这里有你不认识的吗?”老沈笑笑:“都是这身警服结下的缘!”
要说那包子铺的老板,从前可没少给老沈脸色看。因为包子店生意红火,时间长了,小小的店面愈显拥挤,于是老板在店门口加摆了个摊头供应早点。有回老沈接到报警称有人被电瓶车撞倒受伤了,老沈赶到一看,原来是包子铺前的摊点上人多拥挤,挤上了路过的电瓶车引发了争执。处理完此事,老沈找到老板,希望他把摊子撤了,以免再发生类似事件。老板不予理睬,老沈也不气恼,从此做起了“牛皮糖”,时常去包子铺跟老板搞拉锯战,几次磨合下来,老板败下阵了,摊也撤了,秩序也清了。后来每每提及这事,老板都会哈哈大笑:“真服了他了,说是跟我买包子,一来就跟我磨嘴皮子,真是怕了他啊!”在那看似无奈的笑容里,我却看到了最真诚的钦佩之情,那是对老沈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由衷敬佩。
再看看热衷于广场舞的大妈大婶们,老沈戏说,那些都是他的战友!有一次去小区里处警,正准备回所的老沈和同事发现一户人家大门外有个人手插口袋,脑袋不停地东张西望,看到老沈这里,明显愣了一下,低头走开。凭着多年从警的经验,老沈觉着不对劲,这人眼神闪躲,很鬼祟的样子。还没等老沈开口,那人还真是做贼心虚,撒丫子就跑开了,老沈和同事立马风驰电掣般地追上去。跑过广场的时候,正碰上一群大妈在练舞,“站住!还跑!”大妈们一看,敢情是警察追小偷呢吧,纷纷一拥而上,堵了小偷的路,也结识了这位火眼金睛、心思缜密的民警。老沈特地跟大家道谢,还提醒大伙儿注意安全、防盗防骗,大妈们乐呵呵地应着,老沈对此深深感念。常说“警民一家”、“鱼水之情”,在老沈这里,我看到了这些口号最真实最质朴的内涵。
老沈是模范标兵,从不迟到,从不早退,时常捧着电话,接受电话那头妻子的抱怨,朋友的责怪和父母的唠叨,因为约定的总是临时变卦,承诺的总是未能兑现。派出所就是他第二个家,社区居民就是他的家人。“别人喊我声警察,我得对得起这两个字。”老沈如是说。跟老沈相处的时间越久,我心中那份因初来乍到心静不佳工作不顺的阴霾也很快就消散了。心态不适应,可以慢慢调整,工作不熟悉,可以细细摸索,但有一点是自始至终不能够被模糊的,那就是从警的初心。穿上这身警服,是荣誉,也是责任。
老百姓常说“有困难找警察”,找什么样的警察?老沈给了我答案:做人一身正气,从警一尘不染,面对罪恶毫不留情,服务群众不求回报。流血流泪、鲜花赞美,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安全,人心安稳,秩序安定,这才是对公安工作成绩的最大肯定。
万石谷,粒粒累积;千丈布,根根织成。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与其抱怨工作繁杂难做,不如主动应对,走进群众,排忧解困,恪尽职守,以不求回报的朴实之心换群众一片真情。那一声声的“你好”,一个个的微笑就是最好的报答。
办公室里,老沈又出去了,桌子上留了一张便条:小陈,中午休息帮我把抽屉里一张补办好的身份证放门卫那我来拿,我顺道给人送去。办公桌上,老沈泡好的茶也没来得及喝一口,还在热腾腾地冒着气,甘醇沁人,满室茶香。
相关文章